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加蒼術(shù)、川芎、白芷、木瓜對(duì)合,各用四錢,生姜三片,煎服。日近遠(yuǎn)年傷濕,倦虛損,多服取效。(方見前傷寒和解類。)
治傷濕鼻塞身痛。
黃(微炙)辣桂(各二兩)甘草(炙,二兩)白芍藥(六兩)上銼散。每服三錢,姜四片,棗一枚煎,食前服。
治傷濕,益脾順氣。加茯苓一兩,生姜每服三片。(方見后時(shí)疫類。)
治傷濕,大小便自利。(方見后中濕類。)
治濕氣瘀熱發(fā)黃,小便秘澀,渴引水漿。
茵陳(一兩半)大黃(半兩)小紅梔子(十枚)上銼散。每服三錢,水煎服。
治身重,腰冷痹,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里冷濕,久而得之。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
甘草(炙)白術(shù)(各二兩。去蘆)干姜(炮)茯苓(各四兩。去皮)上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坐臥濕地,或?yàn)橛曷端u,身重腳弱,關(guān)節(jié)重疼,發(fā)熱惡寒,或小便秘澀,大便或汗出衣里濕漬得之,腿膝或腫,小便利,反不渴。
蒼術(shù)(米泔浸)白術(shù)(去蘆)甘草(炙。各二兩)干姜(炮)茯苓(各四兩)陳皮丁香(上銼散。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蚋古蜓_瓜蒂搐鼻法∶治傷濕鼻塞頭疼。瓜蒂不以多少。咀為細(xì)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