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大人小兒臟腑積熱,煩躁多渴,面熱頭昏,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jié)硬,口舌生瘡,痰實(shí)不利,涕唾稠粘,睡臥譫妄;及腸胃燥澀,便溺秘結(jié),一切風(fēng)壅。
大黃(蒸) 樸硝 甘草(各三兩) 山梔子仁 黃芩 薄荷(各一兩) 連翹(四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竹葉七片,蜜少許,同煎七分,去滓,食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