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馬鞭草(圖缺),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野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三、二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葉,日干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蛟谱右嗤ㄓ?。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濃,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許,加四、五豆,神良。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馬鞭草(圖缺),舊不載所出州土,今衡山、廬山、江淮州郡皆有之。春生苗,似野狼牙,亦類益母而莖圓,高三、二尺,抽三、四穗子。七月、八月采苗葉,日干用。味甘、苦,微寒,有小毒?;蛟谱右嗤ㄓ?。古方多用之。葛氏治卒大腹水病,用馬鞭草、鼠尾草各十斤,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再煎,令稠濃,以粉和丸。一服二、三大豆許,加四、五豆,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