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功能:芳香化濁,和胃止嘔,
主治:妊娠反應(yīng),惡心泛漾、嘔吐不食。
藥物組成:姜半夏9g、陳皮6g、木香3g、焦六曲9g、藿香9g、蘇梗9g、佛手4.5g
加減法:吐重者加吳萸、川連。
以上七方為先生臨證習(xí)用之方,諸方用藥看似平淡無奇,茍能辨證正確、化裁得宜,可收立竿見影之效。孟城用之近三十年,獲益良多,正有不及以言語表達(dá)者。上述各方及先生經(jīng)驗之談,乃從余早年隨師侍診時所記之《隨師筆記》中錄出,一仍原貌,皆用當(dāng)日先生口語,不作文字修飾渲染,更不加分析以參己見,蓋存其樸而葆其真也。其中奧義,讀者觸類旁通自能明了,毋須贅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