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火頭根

    拼音注音Huǒ Tóu Gēn別名

    枕頭根、黃姜、黃連參、地黃姜、野芋姜

    英文名Rhizome of Peltate Yam出處

    出自《中國藥植志》:湖北民間取本種的根莖用以毒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薯蕷科植物盾葉薯蕷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

    采收和儲藏:無性繁殖栽培2年的根莖廉潔可提供工廠生產(chǎn)。11月下旬植株完全枯萎時即可收獲,將采莖上的泥沙、須根除盡,切成薄片曬干或在通風(fēng)處晾干。但在去掉泥沙時,切忌用水浸泡淘洗,因溶于水的薯蕷皂甙配基會流失。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1500m破壞過的雜木林間或森林、溝谷邊緣的路旁,常見于腐殖質(zhì)深厚的土層中有時也見于石隙中平地和高山都有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秦嶺以南、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原形態(tài)

    盾葉薯蕷,纏繞草質(zhì)藤本。根莖橫生,近圓柱形,指狀或不規(guī)則分枝,新鮮時外皮棕褐色,斷面黃色,干后除去須根常留有白色點狀痕跡。莖左旋,有時在分枝或葉柄基部兩側(cè)微突起或有刺。單葉互生;葉柄盾狀著生;葉片厚紙質(zhì),三角狀卵形、心形或箭形,通常3淺裂至3深裂,中間裂片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兩側(cè)裂片圓耳狀或長圓形,表面綠色,常有不規(guī)則斑塊,干葉呈灰褐色。雄花無柄,常2-3朵簇生,再排列成穗狀,花序單一分枝,1或2-3個簇生葉腋,。通常每簇花僅1-2朵發(fā)育,基部常有膜質(zhì)苞片3-4枚;花被片6,開放時平展,紫紅色,干后黑色;雄蕊6,著生于花托的邊緣,花絲極短,與花藥幾等長。雌花序與雄花序幾相似;雌花具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狀。干后藍黑色,表面常被白粉;種子每室2顆,著生于中軸中部,四周圍有白膜狀翅?;ㄆ?-8月,果期9-10月。

    化學(xué)成分

    含薯蕷皂甙元(Diosgenin)。薯蕷皂甙元的含量分別報告為1.05%、3.3%和3.4%-4.9%。因薯蕷皂甙元的含量較高,為合成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的良好原料。

    性味

    味苦;微甘;性涼;小毒

    功能主治

    清肺止咳;利濕通淋;通絡(luò)止痛;解毒消腫。主肺熱咳嗽;濕熱淋痛;風(fēng)濕腰痛;癰腫惡瘡;跌打扭傷;蜂螫蟲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復(fù)方

    治各種皮膚急性化膿性感染、軟組織損傷,蜂螫,闌尾炎:鮮盾葉薯蕷根莖二至三兩,研末與凡士林適量混合調(diào)勻,每日一次外敷患處;亦可與菊葉、次黃連或苦參適量,共搗外敷。(《全展選編·外科》)

    各家論述

    《全展選編·外科》:治癰癤早期末破潰,蜂螫,闌尾炎。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中藥大辭典》:蚌肉拼音注音Bànɡ Ròu別名河歪(《本草再新》),河蛤蜊(《吉林中草藥》)。出處《食療本草》來源為蚌科動物背角無齒蚌或褶紋冠蚌、三角帆蚌等蚌類的肉。全年均可捕捉。原形態(tài)①背角無齒蚌貝殼2片,呈具有角突的卵圓形,殼長約為殼......
  • 拼音注音Bànɡ Huā來源鴨跖草科紫萬年青屬植物紫萬年青Rhoeo discolor (L’Her.) Hance,以花葉入藥。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干,或?qū)⒒ㄕ艏s10分鐘,曬干。性味甘、淡,涼。功能主治清熱化痰,涼血止痢。用于肺燥咳嗽,咯血......
  • 《中藥大辭典》:蝙蝠拼音注音Biān Fú別名服翼(《爾雅》),天鼠、伏翼(《本經(jīng)》),飛鼠、老鼠、蟙蟔(《方言》),仙鼠(《爾雅》郭璞注),夜燕(《綱目》)出處《本經(jīng)》來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的全體。捕得后,去凈毛、爪、內(nèi)臟,風(fēng)干或曬干。生境......
  • 拼音注音Biān Fú Cǎo別名蝴蝶草、飛錫草、月見羅藟草來源豆科蝙蝠草Christia vespertilionis (L. f.)Bahn. f. [Lourea vespertilionis (L.)Desv.; Hedysarum......
  • 拼音注音Biān Fú Gě別名蝙蝠藤(《澹寮試效方》),金絲釣葫蘆(《國藥的藥理學(xué)》),黃條香、防己葛、黃根(《中國藥植志》),野雞豆子(《吉林中藥手冊》),爬山秧子、山地瓜秧(《東北藥植志》),小葛香、楊柳子棵(《山東中藥》),光光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