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真珠膏、人參丸
白附子(生)2個,天南星(炮)半兩,全蝎37枚,人參2錢,白僵蠶(麩炒)14個,朱砂1錢,腦、麝、乳香各少許。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小兒因驚,或風(fēng)涎盛,手足欲動之疾,天釣眼睛,搐掣手腳;涎潮心舍,叫喚不應(yīng),并夾驚傷寒、驚癇。
真珠膏、人參丸(原書同卷引《張氏家傳》)。
牛膽星1兩(須用黃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修臺風(fēng)干,隔1年用。牛膽,須入3-4次者佳),大陳半夏半兩,粉白南星1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7日,去水曬干),枯白礬2錢半。
上為末,宿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風(fēng)痰。
用姜汁蜜湯送下。
有熱,加薄荷葉。
白附子2兩(鹽水炒黑),黑附子2兩(鹽水炒),黃狗頭骨4兩(炙灰)。
上為末,煉蜜為丸。
白崩經(jīng)久,脈微者。
每服1-2錢,米飲送下。
寒濕襲虛,帶脈不固,而白帶淫溢特甚,故曰白崩焉。黑附子補(bǔ)火燥濕,白附子燥濕升陽,黃狗頭骨壯陽澀脫,以固白崩也,蜜以丸之,飲以下之,使陽氣內(nèi)充,則寒濕外散,而沖任清和,帶脈無不完固,何有白帶溢甚,謂白崩之患乎!
南星2兩,半夏(2味用冬藏雪水于6月6日浸起,曬干,又浸,凡9次方用。)1兩,白附子1兩,白礬1兩。
上為細(xì)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小兒咳嗽有痰,感冒發(fā)熱,吐瀉,心神不安。
1歲兒服8丸,用薄荷湯化下。
南星8兩(切片),白礬半兩(末),白附子2兩。
以水浸南星、白礬過一指,曬干,研細(xì),入白附子,和勻,飛羅面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2丸,姜、蜜、薄荷湯浸化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真珠膏、人參丸
處方白附子(生)2個,天南星(炮)半兩,全蝎37枚,人參2錢,白僵蠶(麩炒)14個,朱砂1錢,腦、麝、乳香各少許。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小兒因驚,或風(fēng)涎盛,手足欲動之疾,天釣眼睛,搐掣手腳;涎潮心舍,叫喚不應(yīng),并夾驚傷寒、驚癇。
用法用量真珠膏、人參丸(原書同卷引《張氏家傳》)。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引《劉氏家傳》《丹溪心法》卷五:白附丸處方牛膽星1兩(須用黃枯牛膽,臘月粉南星,親手修臺風(fēng)干,隔1年用。牛膽,須入3-4次者佳),大陳半夏半兩,粉白南星1兩(切作片,用臘雪水浸7日,去水曬干),枯白礬2錢半。
制法上為末,宿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痰。
用法用量用姜汁蜜湯送下。
有熱,加薄荷葉。
摘錄《丹溪心法》卷五《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白附丸處方白附子2兩(鹽水炒黑),黑附子2兩(鹽水炒),黃狗頭骨4兩(炙灰)。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
功能主治白崩經(jīng)久,脈微者。
用法用量每服1-2錢,米飲送下。
各家論述寒濕襲虛,帶脈不固,而白帶淫溢特甚,故曰白崩焉。黑附子補(bǔ)火燥濕,白附子燥濕升陽,黃狗頭骨壯陽澀脫,以固白崩也,蜜以丸之,飲以下之,使陽氣內(nèi)充,則寒濕外散,而沖任清和,帶脈無不完固,何有白帶溢甚,謂白崩之患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六《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八:白附丸處方南星2兩,半夏(2味用冬藏雪水于6月6日浸起,曬干,又浸,凡9次方用。)1兩,白附子1兩,白礬1兩。
制法上為細(xì)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有痰,感冒發(fā)熱,吐瀉,心神不安。
用法用量1歲兒服8丸,用薄荷湯化下。
摘錄《醫(yī)學(xué)綱目》卷三十八《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一引《新效方》:白附丸處方南星8兩(切片),白礬半兩(末),白附子2兩。
制法以水浸南星、白礬過一指,曬干,研細(xì),入白附子,和勻,飛羅面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風(fēng)痰。
用法用量每服1-2丸,姜、蜜、薄荷湯浸化下。
摘錄《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一引《新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