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痰之為害。多因外感五邪。乃寒暑燥濕風。內(nèi)傷七氣。乃喜怒憂思驚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多因氣。
華。
宜因熱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因暑而得者。消暑丸。因氣不調(diào)。郁結(jié)而成者。
宜服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痛擊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儒門事親云。一婦人心下臍上結(jié)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針灸毒藥。禱祈無數(shù)。如捕風然。一日戴人見之曰。此寒痰。診其兩手寸脈皆沉。非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連吐六七升。其塊立消過半。俟數(shù)日后。再吐之。其涎沫類雞黃腥臭特殊。約吐去二三升。凡如此者三。投以人參調(diào)中湯、五苓散調(diào)之。腹已平矣。又云。婦人從年少時。
因大哭罷。痛飲冰水。困臥。水停心下。漸發(fā)痛悶。醫(yī)氏咸以為冷積。治之以溫熱劑。及禁食冷物。一聞茶氣。病輒內(nèi)作。如此數(shù)年。燔針燒艾。瘡孔數(shù)十。十余年后。小便赤黃。而大便秘悶。兩目加昏。積水轉(zhuǎn)甚。流于兩脅。世謂水癖?;蛑^支飲。、漆、棱、術(shù)。攻磨之藥。竟施之矣。食日衰。積日茂。上至鳩尾。旁至兩脅及臍下。但發(fā)之時。按之如水聲。
小腹結(jié)硬。手不可近者月發(fā)五七次。甚則欲死。諸藥皆厭。二十余年。求戴人發(fā)藥。診其脈。寸口獨沉而遲。此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涌痰五七升。不數(shù)日。再越。痰水及斗。又數(shù)日。上涌數(shù)升。凡三涌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積皆去。以流濕消飲之藥調(diào)之。月余大瘥。
方
旋復花丸
(出御藥院方)
治停痰積飲在脅下。久而不愈。漸成癖。心腹脹滿
羸
瘦。不能食。
水。將根據(jù)兩脅注痛旋復花(去梗)桂心(去皮)枳實(麩炒去瓤)人參(各一兩)干姜(炮)芍藥白術(shù)(各炒干)橘皮(去瓤黑心)濃樸(去粗皮生姜炙一兩七錢半)上為末。水糊為丸。
柴胡半夏湯
(出永類鈐方)
治痰熱頭痛。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榮衛(wèi)不
調(diào)。
筋骨拘倦。身柴胡(八兩)半夏(二兩半)人參(去蘆)甘草黃芩麥門冬(各二兩)白術(shù)(二兩)上
四七服
(出濟生拔粹)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蛉缑?/p>
核。在咽喉之間
盛喘急?;蛞蛱碉嬛蟹e。嘔逆惡心。并宜服之。婦人性熱者。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
傷。遂致氣損胸臆。或如梅
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不可謂紫蘇(二兩)濃樸(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
姜七丸子
大半夏湯
(出大全良方)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間有寒痰。以水二盞。煎至一盞。
二陳
瓜蒂散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
硬。
氣上沖咽喉。
瓜蒂(炒黃)赤小豆(各半兩)上為細末。取一錢。頭一服。湯七合。使先漬之。
須臾煮作脈
茯苓丸
(出大全良方)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半兩炮制)風化樸硝(一分)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
引
釣痛。坐臥不
疑是風毒結(jié)聚。
涎。手腳重墜。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shù)服。
其疾自痊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炒)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臨臥淡姜湯吞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論)夫痰之為害。多因外感五邪。乃寒暑燥濕風。內(nèi)傷七氣。乃喜怒憂思驚恐恚。因五邪而得者多因氣。
華。
宜因熱而得者。宜服金沸草散、柴胡半夏湯。因暑而得者。消暑丸。因氣不調(diào)。郁結(jié)而成者。
宜服參蘇飲、四七湯、二陳湯。痰在上者。以瓜蒂散吐之。在下者。以控涎丹利之。雖曰可吐可下。亦要觀人之勇怯。察脈之虛實。方可投之。切記不痛擊暴下。所以初虞世有金虎碧霞之戒者此也。儒門事親云。一婦人心下臍上結(jié)硬如斗。按之如石。人皆作病胎。針灸毒藥。禱祈無數(shù)。如捕風然。一日戴人見之曰。此寒痰。診其兩手寸脈皆沉。非寒痰而何。以瓜蒂散吐之。連吐六七升。其塊立消過半。俟數(shù)日后。再吐之。其涎沫類雞黃腥臭特殊。約吐去二三升。凡如此者三。投以人參調(diào)中湯、五苓散調(diào)之。腹已平矣。又云。婦人從年少時。
因大哭罷。痛飲冰水。困臥。水停心下。漸發(fā)痛悶。醫(yī)氏咸以為冷積。治之以溫熱劑。及禁食冷物。一聞茶氣。病輒內(nèi)作。如此數(shù)年。燔針燒艾。瘡孔數(shù)十。十余年后。小便赤黃。而大便秘悶。兩目加昏。積水轉(zhuǎn)甚。流于兩脅。世謂水癖?;蛑^支飲。、漆、棱、術(shù)。攻磨之藥。竟施之矣。食日衰。積日茂。上至鳩尾。旁至兩脅及臍下。但發(fā)之時。按之如水聲。
小腹結(jié)硬。手不可近者月發(fā)五七次。甚則欲死。諸藥皆厭。二十余年。求戴人發(fā)藥。診其脈。寸口獨沉而遲。此胸中有痰。先以瓜蒂散涌痰五七升。不數(shù)日。再越。痰水及斗。又數(shù)日。上涌數(shù)升。凡三涌三下。汗如水者亦三。其積皆去。以流濕消飲之藥調(diào)之。月余大瘥。
方
旋復花丸
(出御藥院方)
治停痰積飲在脅下。久而不愈。漸成癖。心腹脹滿
羸
瘦。不能食。
水。將根據(jù)兩脅注痛旋復花(去梗)桂心(去皮)枳實(麩炒去瓤)人參(各一兩)干姜(炮)芍藥白術(shù)(各炒干)橘皮(去瓤黑心)濃樸(去粗皮生姜炙一兩七錢半)上為末。水糊為丸。
柴胡半夏湯
(出永類鈐方)
治痰熱頭痛。利膈除煩悶。手足煩熱。榮衛(wèi)不
調(diào)。
筋骨拘倦。身柴胡(八兩)半夏(二兩半)人參(去蘆)甘草黃芩麥門冬(各二兩)白術(shù)(二兩)上
四七服
(出濟生拔粹)
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蛉缑?/p>
核。在咽喉之間
盛喘急?;蛞蛱碉嬛蟹e。嘔逆惡心。并宜服之。婦人性熱者。不能寬解。多被七氣所
傷。遂致氣損胸臆。或如梅
以香附子。藥久服取效。不可謂紫蘇(二兩)濃樸(三兩)茯苓(四兩)半夏(五兩)上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
姜七丸子
大半夏湯
(出大全良方)
治痰飲及脾胃不和。
半夏白茯苓生姜(各一分)上咀。作一服。每遇膈間有寒痰。以水二盞。煎至一盞。
二陳
瓜蒂散
(出大全良方)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
硬。
氣上沖咽喉。
瓜蒂(炒黃)赤小豆(各半兩)上為細末。取一錢。頭一服。湯七合。使先漬之。
須臾煮作脈
茯苓丸
(出大全良方)茯苓(一兩)半夏(二兩)枳殼(半兩炮制)風化樸硝(一分)上為末。姜汁煮。糊為丸如
控涎丹
(出大全良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
引
釣痛。坐臥不
疑是風毒結(jié)聚。
涎。手腳重墜。冷痹氣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shù)服。
其疾自痊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真白芥子(各等分炒)上為末。糊丸如梧桐子大。臨臥淡姜湯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