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口糜

    作者: 朱梓

    (附論)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夫小腸之脈。絡(luò)心循咽。下膈抵胃。陰陽和平。

    水傳輸于下。則令腸膈塞而不便。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大抵心胃壅熱。則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藥。當(dāng)求本以治之。

    柴胡澤瀉湯

    治腸熱。口糜生瘡。

    柴胡(去苗)澤瀉陳橘皮(浸去白炒)黃芩(去黑心)枳實(shí)(麩炒)旋復(fù)花升麻芒硝二盞煎取一

    大青丸

    治口糜生瘡久不瘥。及心脾中熱。乍發(fā)乍退。

    大青(去根)甘草(炙銼)枳殼(去瓤麩炒)苦參(銼各三分)黃連(去須)生干地黃(焙)下。日二服。

    大黃散

    治口糜生瘡。久不瘥。

    大黃(燒灰火煨銼)甘草(炙銼)黃柏(炙銼各一兩)密陀僧(研)滑石(研各一兩)上為

    升麻丸

    治口糜生瘡。

    升麻黃連(去須)黃柏(炙銼)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各一兩)上為末。研杏仁如膏。煉

    紫金散

    治大人小兒口糜生瘡。

    大黃湯

    治口糜生瘡。

    大黃(銼一兩)芒硝(研)黃連(去須)黃柏(炙各半兩)上搗篩。每服三錢。

    水一盞煎至

    柴胡湯

    (出宣明論)

    治口糜生瘡損爛。小腸有熱。脹滿。

    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細(xì)含咽之。病

    治口瘡糜爛。生蜜涂方。

    上用生蜜。使頻用涂瘡上。三五次即愈。一方用大黃一兩。切如指頭大。以蜜煎五七沸。

    治諸人口爛者。

    (出危氏方)上用巴豆二粒。帶皮搗。與面糊為膏。貼在顱門上。即一夜。便可取瘡在顱門上。永不發(fā)。

    杏仁餅子

    (出三因方一名杏粉膏)

    治口糜生熱瘡。以涼藥敷之不愈者。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十四枚別細(xì)研)膩粉(一錢)上和研如膏。每餅如錢眼大。

    鉛丹為衣一方臨臥

    黃柏散

    治口糜生瘡。

    黃柏(蜜涂炙干去火毒)白僵蠶(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爆蠶絲斷出火毒)上為細(xì)散。

    糝瘡逆調(diào)論云。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心胃壅熱。水谷不轉(zhuǎn)。下傳小腸。

    導(dǎo)赤

    胡黃連散

    (出衛(wèi)生寶鑒方)

    治口糜。

    胡黃連(五分)藿香(一錢)細(xì)辛(三錢)宣黃連(三錢)上為末。每用半錢。

    干糝口內(nèi)。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