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發(fā)背病者。由寒氣客于經(jīng)絡。折于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發(fā)背。膿出之后。眼白晴青黑而眼小、一逆也。服藥而嘔、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皆不可治。其余或熱渴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傻脻u治。凡發(fā)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后。血氣則虛。腑臟積熱??识嫛o嬂淙胗谀c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
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fā)。惡汁連出。則變成也。
方
玄參散治發(fā)背潰后。膿血不止。漸漸瘡大。疼痛。身體壯熱。
玄參(二兩)黃(二兩銼)露蜂房(一兩微炒)地榆(二兩銼)白蘞(一兩)赤芍藥(二兩)黃芩(二兩)川升麻(一兩)漏蘆(一兩)梔子仁(一兩)桑根白皮(二兩銼)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川芒硝(三兩)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連翹散治發(fā)背潰后。排膿解毒消腫。退熱止痛。
連翹前胡(去蘆頭)人參(去蘆頭)赤芍藥薺桔梗(去蘆頭)玄參黃芩甘草(生銼)防風(去蘆頭)赤茯苓(各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黃(二兩銼)上為散。
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蓯蓉膏治發(fā)背癰疽已潰。不生肉。暖肌干瘡。
肉蓯蓉(去皺皮)半夏(生銼)熟干地黃(各一兩)當歸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細辛(去苗葉)烏喙(去皮)蛇銜草白芷甘草桂(去粗皮各半兩)薤白(七莖)豬脂(一斤)上除豬脂外銼碎。以醋半升。拌藥一宿。先熬脂令沸。次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綿濾。瓷盒盛。取涂瘡上。日三次立效。
當歸湯治發(fā)背先穿破。出膿水不住。傷外風冷毒。痛。淋洗方。
當歸(銼焙)甘草(炙銼)芍藥葛根(銼)細辛(去苗葉)黃柏(去粗皮)麻黃(去根節(jié))苦參白芷桂(去粗皮)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防風(去叉各一兩)上粗搗篩。以水六升。煎取三升。濾去滓。溫洗瘡上。日再。
黃湯治發(fā)背。已潰去膿汁。理虛勞內(nèi)補。
黃(細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熟干地黃(焙)人參甘草(炙銼各三分)白茯苓(去黑皮)當歸(銼焙)芍藥芎桂(去粗皮)遠志(去心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一方有五味子。
漏蘆散治發(fā)背瘡潰后。膿水不止。
漏蘆連翹梔子仁黃芩黃(銼)防風(去蘆頭)石葦(去毛)人參甘草(生銼)犀角屑(各一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貝齒散治發(fā)背潰后。膿水不盡。宜服排膿止痛。
貝齒黃(銼)當歸赤芍藥生干地黃黃連(去須)川升麻桂心(各三分)犀角屑(一分半)甘草(半兩生銼)上為細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連翹飲治癰疽發(fā)背瘡腫?;蛞褲ⅰ;蛭礉ⅰ?/p>
連翹山梔子仁黃(銼炒)防風(去叉)升麻羚羊角(鎊)漏蘆(去蘆頭)甘草(炙銼)大黃(銼炒)枸杞根皮(各一兩)上粗搗篩。拌令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煎取八
白石脂湯治發(fā)背已潰。痢下不住。
白石脂(炮)龍骨(炮各一兩)當歸(銼焙)桔梗(銼炒各半兩)葳蕤白頭翁(各一兩)黃連(去須半兩)干姜(炮裂)甘草(炙銼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夜晚各一服。
露蜂房散治發(fā)背潰后。毒瓦斯未散。膿不絕。
露蜂房(二兩燒灰)亂發(fā)灰(一兩)蛇皮灰(三分)赤小豆(二兩炒熟)川大黃(三兩半銼碎微炒)玄參(一兩半)子芩(二兩半)川芒硝(三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黃湯調下。不計時候。
生肌散治發(fā)背潰后。膿水不絕。托里方。
川芎(二兩)黃(二兩銼)白芷(半兩)赤芍藥桂心(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丁香(半兩)當歸(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
黃散治發(fā)背膿血穿潰后。痛楚不可忍。
黃(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桂心(三分)當歸(半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三分生銼)生干地黃(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麒麟竭散治癰腫、發(fā)背、惡瘡生肌后。用力勞動。傷出血不止。
麒麟竭(半兩)黃連(三分)檳榔(半兩)黃柏(半兩銼)白芨(半兩)訶黎勒皮(一分)上為細散。雞子白調涂瘡口上。以白薄紙貼之。藥干即換。忌用力勞動。
療背瘡定訖。令生肌方。
麝香(二錢)棗皮灰(半兩)生麻油(六合)上根據(jù)法和。用火重湯上煎十余沸。
稀稠得所。取故帛涂膏貼瘡上。漸取瘳減。惟得吃白羊頭肉。但是豆并不得吃。余如藥法。
大黃湯灸發(fā)背后服。
大黃樸硝(各三錢)上粗搗篩。水一盞。濃煎熱服。即瀉出毒瓦斯。一方涂腫上。
內(nèi)補黃散治發(fā)背已潰。去膿稍多。里虛宜服。
黃(二兩銼)白茯苓桂心麥門冬(去心)當歸甘草(生銼)遠志(去心各一兩)五味子(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著。二卷。上集論帶下、血崩、調經(jīng)等 38 癥,41 方;下集論妊娠、小產(chǎn)、難產(chǎn)、正產(chǎn)、產(chǎn)后等 40 癥,42 方。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論)夫發(fā)背病者。由寒氣客于經(jīng)絡。折于氣血。血澀不通。乃結成發(fā)背。膿出之后。眼白晴青黑而眼小、一逆也。服藥而嘔、二逆也。傷痛渴甚、三逆也。膊項中不便、四逆也。音嘶色脫、五逆也。皆不可治。其余或熱渴利嘔。非倉卒之急也??傻脻u治。凡發(fā)背則熱氣流入腑臟。膿潰之后。血氣則虛。腑臟積熱??识嫛o嬂淙胗谀c胃。則變下利。胃虛氣逆。
則變嘔也。嘔逆若遇冷折之。氣不通則噦也。其瘡若膿汁不盡。而瘡口早合。雖瘥更發(fā)。惡汁連出。則變成也。
方
玄參散治發(fā)背潰后。膿血不止。漸漸瘡大。疼痛。身體壯熱。
玄參(二兩)黃(二兩銼)露蜂房(一兩微炒)地榆(二兩銼)白蘞(一兩)赤芍藥(二兩)黃芩(二兩)川升麻(一兩)漏蘆(一兩)梔子仁(一兩)桑根白皮(二兩銼)川大黃(三兩銼碎微炒)川芒硝(三兩)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
連翹散治發(fā)背潰后。排膿解毒消腫。退熱止痛。
連翹前胡(去蘆頭)人參(去蘆頭)赤芍藥薺桔梗(去蘆頭)玄參黃芩甘草(生銼)防風(去蘆頭)赤茯苓(各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黃(二兩銼)上為散。
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蓯蓉膏治發(fā)背癰疽已潰。不生肉。暖肌干瘡。
肉蓯蓉(去皺皮)半夏(生銼)熟干地黃(各一兩)當歸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細辛(去苗葉)烏喙(去皮)蛇銜草白芷甘草桂(去粗皮各半兩)薤白(七莖)豬脂(一斤)上除豬脂外銼碎。以醋半升。拌藥一宿。先熬脂令沸。次下諸藥煎。候白芷赤黑色。漉出綿濾。瓷盒盛。取涂瘡上。日三次立效。
當歸湯治發(fā)背先穿破。出膿水不住。傷外風冷毒。痛。淋洗方。
當歸(銼焙)甘草(炙銼)芍藥葛根(銼)細辛(去苗葉)黃柏(去粗皮)麻黃(去根節(jié))苦參白芷桂(去粗皮)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防風(去叉各一兩)上粗搗篩。以水六升。煎取三升。濾去滓。溫洗瘡上。日再。
黃湯治發(fā)背。已潰去膿汁。理虛勞內(nèi)補。
黃(細銼)麥門冬(去心焙各一兩)熟干地黃(焙)人參甘草(炙銼各三分)白茯苓(去黑皮)當歸(銼焙)芍藥芎桂(去粗皮)遠志(去心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拍碎。棗二枚擘破。同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一方有五味子。
漏蘆散治發(fā)背瘡潰后。膿水不止。
漏蘆連翹梔子仁黃芩黃(銼)防風(去蘆頭)石葦(去毛)人參甘草(生銼)犀角屑(各一兩)上為粗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貝齒散治發(fā)背潰后。膿水不盡。宜服排膿止痛。
貝齒黃(銼)當歸赤芍藥生干地黃黃連(去須)川升麻桂心(各三分)犀角屑(一分半)甘草(半兩生銼)上為細散。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連翹飲治癰疽發(fā)背瘡腫?;蛞褲ⅰ;蛭礉ⅰ?/p>
連翹山梔子仁黃(銼炒)防風(去叉)升麻羚羊角(鎊)漏蘆(去蘆頭)甘草(炙銼)大黃(銼炒)枸杞根皮(各一兩)上粗搗篩。拌令勻。每服五錢。水一盞半。
煎取八
白石脂湯治發(fā)背已潰。痢下不住。
白石脂(炮)龍骨(炮各一兩)當歸(銼焙)桔梗(銼炒各半兩)葳蕤白頭翁(各一兩)黃連(去須半兩)干姜(炮裂)甘草(炙銼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日午夜晚各一服。
露蜂房散治發(fā)背潰后。毒瓦斯未散。膿不絕。
露蜂房(二兩燒灰)亂發(fā)灰(一兩)蛇皮灰(三分)赤小豆(二兩炒熟)川大黃(三兩半銼碎微炒)玄參(一兩半)子芩(二兩半)川芒硝(三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黃湯調下。不計時候。
生肌散治發(fā)背潰后。膿水不絕。托里方。
川芎(二兩)黃(二兩銼)白芷(半兩)赤芍藥桂心(三分)人參(半兩去蘆頭)丁香(半兩)當歸(一兩)上為散。每服二錢。粥飲調下。
黃散治發(fā)背膿血穿潰后。痛楚不可忍。
黃(一兩銼)人參(一兩去蘆頭)桂心(三分)當歸(半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三分生銼)生干地黃(三分)上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麒麟竭散治癰腫、發(fā)背、惡瘡生肌后。用力勞動。傷出血不止。
麒麟竭(半兩)黃連(三分)檳榔(半兩)黃柏(半兩銼)白芨(半兩)訶黎勒皮(一分)上為細散。雞子白調涂瘡口上。以白薄紙貼之。藥干即換。忌用力勞動。
療背瘡定訖。令生肌方。
麝香(二錢)棗皮灰(半兩)生麻油(六合)上根據(jù)法和。用火重湯上煎十余沸。
稀稠得所。取故帛涂膏貼瘡上。漸取瘳減。惟得吃白羊頭肉。但是豆并不得吃。余如藥法。
大黃湯灸發(fā)背后服。
大黃樸硝(各三錢)上粗搗篩。水一盞。濃煎熱服。即瀉出毒瓦斯。一方涂腫上。
內(nèi)補黃散治發(fā)背已潰。去膿稍多。里虛宜服。
黃(二兩銼)白茯苓桂心麥門冬(去心)當歸甘草(生銼)遠志(去心各一兩)五味子(二兩)人參(一兩去蘆頭)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