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濕病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nèi)蟲動。則侵蝕成也。者蟲動于而難知也。多因下痢不止。或生病之后。客熱結(jié)于腹內(nèi)。所以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眠。身體為熱。骨節(jié)沉重。齒無光色。舌上盡白。細(xì)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蝕五臟。則心煩懊。
若下唇生瘡。是蟲蝕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臟腑皆被蝕。齒上下斷悉生瘡者。齒色紫黑。
利血面黃水氣也。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谷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為血氣以養(yǎng)臟腑。若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于冷?;騻跓帷J顾炔幌?。糟粕不實。則或下痢。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后。腸胃虛熱。此系三尸九蟲因虛動作。則侵蝕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蝕臟腑。傷敗痢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故名濕也。又云。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廢。恒少氣力?;蛭⒘?。或不痢。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nèi)蝕于臟。又云。急結(jié)濕。先因腹痛下痢。膿血相兼出病成也。翻大小便不通。頭項皆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nèi)蝕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證未發(fā)于外。而心腹亦常煩懊。或唇舌生瘡。肛門爛開。皆不治之證也。
方薰黃散治疳濕下赤黑血。肛門蟲蝕赤爛。日夜疼痛。
雄黃丹砂食鹽青黛丁香礬石鐵衣梔子仁麝香莨菪子細(xì)辛土瓜根干姜甜葶藶菖蒲蝦蟆蜀椒故靴底(各一兩)天靈蓋(一分)上搗研為散。每服一錢
治疳濕。蝕口齒及下部。
上用飛連三兩。燒為灰細(xì)研。每用一錢敷病處。痛甚忍之。若不痛則非疳。
又方治疳濕經(jīng)年不瘥。
用燒香。曝干搗末。敷瘡神效。
青葙子散治疳濕殺蟲。
青葙子雄黃硫黃蕪荑仁苦參野狼牙(各三分)藜蘆(二分)雷丸(半兩)上搗研為散。以綿裹一錢許。內(nèi)下部中。日再易之。
丁香散治濕不止。
丁香青黛黃連木香灰石蚺蛇膽(各半兩)麝香(一錢)上搗研為散。
每用半錢匕敷瘡上。日三兩易。
蕪荑丸治濕痢不止。
蕪荑仁吳茱萸枳殼干姜(半兩)黃連(各二分)上搗篩為末。煮將水飲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米飲下。
五圣湯治下赤白痢。大孔蟲息生皆瘥。
鼠尾草(二兩)豉(一升)梔子仁生姜(各六分)桃皮(二升)上羅勻。以水七升。煮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苦參湯治疳濕口齒及下部。
苦參青葙子熊膽(各半兩)上除熊膽外。搗篩服。每服四錢許。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膽半分?jǐn)嚭???招念D服。日午再服之。一方無熊膽。用生地黃汁調(diào)下一錢。
黃連湯治痢濕。下部瘡爛。
黃連(四兩)熟艾(二兩)苦參槐白皮(各三兩)上細(xì)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重者不過三劑。
丁香散治甘濕。洗熨下部。
丁香(一分)麝香(一錢)犀角甘草(各三分)上搗研為散。以鹽椒各三合。
豉二升。
水三升。去滓。熱用綿醮洗熨下部。冷即服。
參連湯治濕痢。蟲蝕下部。
苦參(兩半)黃連(二兩)阿膠(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許。水一盞半。煎至八分。
去
治下部疳濕。經(jīng)年不瘥。
白礬(半兩)桂心(半兩)徐長卿(半兩)上搗細(xì)羅為散。每用半錢。日二三上敷瘡。
蕪荑黃連丸治濕痢。
蕪荑仁(半兩)黃連(一兩)上搗細(xì)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招氖城芭罪嬒?。加至七丸。
治濕痢下血不止。干嘔羸瘦。多睡面黃者。
用豬膽和生姜汁醇醋半合灌下部。手急捻。令醋氣上至咽喉乃放手。當(dāng)有五色惡物及蟲下。
雄黃散治疳蝕下部生瘡。膿血雜下。身面浮氣。
雄黃青葙子(各二兩)苦參(三兩)礬石雌黃藜蘆鐵衣(各一兩)麝香(半兩)上搗研為散。每和醋棗大。以竹管送納下部中。如小兒以大豆許。此方能救死。
兔頭散治疳濕久下痢赤白。蟲蝕肛門赤爛下血痛。名為濕。
兔頭骨苦參蛇頭薪箕子胡緋葶藶子貍骨蜣螂黃柏百草倒掛草青黛晚蠶蛾青礬丁香干姜床中桄木蟲屎麝香印成鹽救月木桂心角蒿鐵衣朱砂芒硝蝦蟆黃礬荏子(各等分)上治下。即以桐子大納下部吹著。旦二度妙。
一
治疳濕下黑血。醫(yī)不能治。垂死者。
髑髏灰雄黃朱砂青黛石鹽丁香麝香礬石梔子莨菪子鐵衣干姜故靴底灰干蝦蟆細(xì)辛土瓜根蜀椒葶藶菖蒲(各等分)上研末。以竹筒吹杏仁大著孔中。所有患者疳瘡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別研搗。著藥中合之。一方有寒水石、泔靛、救麝香丁香甘草犀角(各三分)上四味。研為末合和。以鹽三合。豆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中。灌凡九下。一日不瘥。或疽候大孔心寬者。以此主之。
黃芩湯治疳濕不能食。身轉(zhuǎn)心熱腳冷。百節(jié)疼痛。
黃芩芍藥苦參甘草當(dāng)歸蜀椒甘松豬膽(二枚)青黛雄黃豉(各二兩)東引桃根蔥白(各一兩)鹽(一合)麝香(半兩)上細(xì)研。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分。一度灌一分。然后加用麝香一兩。豬膽二枚。并蔥豉和合食之。如一日不瘥。更將一服如前灌之。七日忌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烏梅湯療熱下方。
烏梅(四十枚)梔子(四十枚)黃連阿膠黃柏(各二兩)上五物。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姚云。療熱水谷下效。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xì)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附論)夫濕病者。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nèi)蟲動。則侵蝕成也。者蟲動于而難知也。多因下痢不止。或生病之后。客熱結(jié)于腹內(nèi)。所以其狀不能飲食。忽忽喜眠。身體為熱。骨節(jié)沉重。齒無光色。舌上盡白。細(xì)瘡如粟。若上唇生瘡。是蟲蝕五臟。則心煩懊。
若下唇生瘡。是蟲蝕下部。則肛門爛開。甚者臟腑皆被蝕。齒上下斷悉生瘡者。齒色紫黑。
利血面黃水氣也。脾與胃合俱象土。胃為水谷之海。脾氣磨而消之。水谷之精。化為血氣以養(yǎng)臟腑。若脾胃虛弱。則土氣衰微。或受于冷?;騻跓帷J顾炔幌?。糟粕不實。則或下痢。翻為水濕所傷。若時病之后。腸胃虛熱。此系三尸九蟲因虛動作。則侵蝕五臟。上出唇口。下至肛門。胃虛氣逆。則變嘔噦。蟲蝕臟腑。傷敗痢出瘀血。如此者死。其因脾胃虛微。土氣衰弱。為水濕所侵。蟲動成。故名濕也。又云。天行之濕。初得不覺。行坐不廢。恒少氣力?;蛭⒘?。或不痢。病成則變嘔吐。即是蟲內(nèi)蝕于臟。又云。急結(jié)濕。先因腹痛下痢。膿血相兼出病成也。翻大小便不通。頭項皆痛。小腹急滿。起坐不安。亦是內(nèi)蝕五臟。凡如此者。雖初證未發(fā)于外。而心腹亦常煩懊。或唇舌生瘡。肛門爛開。皆不治之證也。
方薰黃散治疳濕下赤黑血。肛門蟲蝕赤爛。日夜疼痛。
雄黃丹砂食鹽青黛丁香礬石鐵衣梔子仁麝香莨菪子細(xì)辛土瓜根干姜甜葶藶菖蒲蝦蟆蜀椒故靴底(各一兩)天靈蓋(一分)上搗研為散。每服一錢
治疳濕。蝕口齒及下部。
上用飛連三兩。燒為灰細(xì)研。每用一錢敷病處。痛甚忍之。若不痛則非疳。
又方治疳濕經(jīng)年不瘥。
用燒香。曝干搗末。敷瘡神效。
青葙子散治疳濕殺蟲。
青葙子雄黃硫黃蕪荑仁苦參野狼牙(各三分)藜蘆(二分)雷丸(半兩)上搗研為散。以綿裹一錢許。內(nèi)下部中。日再易之。
丁香散治濕不止。
丁香青黛黃連木香灰石蚺蛇膽(各半兩)麝香(一錢)上搗研為散。
每用半錢匕敷瘡上。日三兩易。
蕪荑丸治濕痢不止。
蕪荑仁吳茱萸枳殼干姜(半兩)黃連(各二分)上搗篩為末。煮將水飲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米飲下。
五圣湯治下赤白痢。大孔蟲息生皆瘥。
鼠尾草(二兩)豉(一升)梔子仁生姜(各六分)桃皮(二升)上羅勻。以水七升。煮二升半。分三服。一本單用桃皮。以酒煮服之。
苦參湯治疳濕口齒及下部。
苦參青葙子熊膽(各半兩)上除熊膽外。搗篩服。每服四錢許。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入膽半分?jǐn)嚭???招念D服。日午再服之。一方無熊膽。用生地黃汁調(diào)下一錢。
黃連湯治痢濕。下部瘡爛。
黃連(四兩)熟艾(二兩)苦參槐白皮(各三兩)上細(xì)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
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重者不過三劑。
丁香散治甘濕。洗熨下部。
丁香(一分)麝香(一錢)犀角甘草(各三分)上搗研為散。以鹽椒各三合。
豉二升。
水三升。去滓。熱用綿醮洗熨下部。冷即服。
參連湯治濕痢。蟲蝕下部。
苦參(兩半)黃連(二兩)阿膠(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許。水一盞半。煎至八分。
去
治下部疳濕。經(jīng)年不瘥。
白礬(半兩)桂心(半兩)徐長卿(半兩)上搗細(xì)羅為散。每用半錢。日二三上敷瘡。
蕪荑黃連丸治濕痢。
蕪荑仁(半兩)黃連(一兩)上搗細(xì)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招氖城芭罪嬒?。加至七丸。
治濕痢下血不止。干嘔羸瘦。多睡面黃者。
用豬膽和生姜汁醇醋半合灌下部。手急捻。令醋氣上至咽喉乃放手。當(dāng)有五色惡物及蟲下。
雄黃散治疳蝕下部生瘡。膿血雜下。身面浮氣。
雄黃青葙子(各二兩)苦參(三兩)礬石雌黃藜蘆鐵衣(各一兩)麝香(半兩)上搗研為散。每和醋棗大。以竹管送納下部中。如小兒以大豆許。此方能救死。
兔頭散治疳濕久下痢赤白。蟲蝕肛門赤爛下血痛。名為濕。
兔頭骨苦參蛇頭薪箕子胡緋葶藶子貍骨蜣螂黃柏百草倒掛草青黛晚蠶蛾青礬丁香干姜床中桄木蟲屎麝香印成鹽救月木桂心角蒿鐵衣朱砂芒硝蝦蟆黃礬荏子(各等分)上治下。即以桐子大納下部吹著。旦二度妙。
一
治疳濕下黑血。醫(yī)不能治。垂死者。
髑髏灰雄黃朱砂青黛石鹽丁香麝香礬石梔子莨菪子鐵衣干姜故靴底灰干蝦蟆細(xì)辛土瓜根蜀椒葶藶菖蒲(各等分)上研末。以竹筒吹杏仁大著孔中。所有患者疳瘡上悉敷之。其丁香、麝香別研搗。著藥中合之。一方有寒水石、泔靛、救麝香丁香甘草犀角(各三分)上四味。研為末合和。以鹽三合。豆豉二合。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內(nèi)四味散合和。分作二分。灌大孔中。灌凡九下。一日不瘥。或疽候大孔心寬者。以此主之。
黃芩湯治疳濕不能食。身轉(zhuǎn)心熱腳冷。百節(jié)疼痛。
黃芩芍藥苦參甘草當(dāng)歸蜀椒甘松豬膽(二枚)青黛雄黃豉(各二兩)東引桃根蔥白(各一兩)鹽(一合)麝香(半兩)上細(xì)研。以水一斗八升。煮取四升。分為二分。一度灌一分。然后加用麝香一兩。豬膽二枚。并蔥豉和合食之。如一日不瘥。更將一服如前灌之。七日忌冷、毒物等。但是油膩、醬、乳、醋三十日忌之。大佳。
烏梅湯療熱下方。
烏梅(四十枚)梔子(四十枚)黃連阿膠黃柏(各二兩)上五物。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分再服。姚云。療熱水谷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