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附論)夫人之痢。其色或青或白或黑者。皆冷痢也。此因腸胃虛弱。寒氣乘之。故令人大便痢下黑青。若其痢色白。食不消者。寒中也。當(dāng)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其人素有積寒即成久痢。冷有膿也。
方
建脾丸療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
附子(炮一兩)蜀椒(汗一兩)桂心(二兩)赤石脂黃連人參干姜茯苓大麥陳皮石斛當(dāng)歸(各二兩)鐘乳(三兩研)上搗羅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以酒服十丸。日三。稍稍加之。忌豬肉、冷水、生蔥、醋。
豆附丸(出醫(yī)方大成)治臟腑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wú)度。全不
進(jìn)食。
肉豆蔻附子良姜訶子干姜赤石脂陽(yáng)起石龍骨白茯苓桂心細(xì)辛(洗各一兩)白礬(枯二兩)上為細(xì)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招拿诇嬎拖?。
地榆丸治冷痢不消化。食后腹中脹痛氣滿。
地榆(六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三分)濃樸烏梅肉干姜(各一兩半)白術(shù)當(dāng)歸艾葉(各一兩一分)甘草(炙一兩)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日二服。
人參豆蔻散
(出直指方)
治冷證泄瀉痢通用。
木香濃樸蒼術(shù)干姜(炮各二兩)半夏曲陳皮阿膠罌粟殼(各四兩)縮砂甘草(各二兩半)肉豆蔻(生二兩)上銼。每服三錢(qián)。姜棗煎。食前服。
十寶湯治冷痢如魚(yú)腦者。三服見(jiàn)效。甚疾。
黃(四兩)熟干地黃白茯苓人參當(dāng)歸白術(shù)半夏白芍藥五味子桂(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姜三片。烏梅一個(gè)。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蓽茇散
(出圣惠方)
治冷痢腹痛不食。四肢羸弱。
蓽茇(三分)干姜(三分炮)甘草(半兩)陳橘皮(一兩)濃樸(一兩)附子(一兩)當(dāng)歸(半兩)赤石脂(半兩)阿膠(三分煨)吳茱萸(半兩)肉豆蔻(一兩去殼)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增損黃連丸主腹內(nèi)冷食不消。及冷痢無(wú)度。
黃連黃龍骨(各三分)當(dāng)歸甘草(炙各五分)干姜濃樸(炙各六分)地榆白術(shù)人參(各一分)上搗篩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
加至二十丸。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
大桃花湯
(一名附子湯)
治冷白滯痢腹痛。
茱萸人參丸治冷痢久不瘥。臍腹疼痛。下白膿。食物不能消化。
食茱萸人參芎桔梗枳實(shí)甘草(炙銼各一兩)干姜神曲(炒各四兩)附子(
馬蘭子丸治積冷痢下白膿。
馬蘭子(一升)附子(二兩)干姜甘草(各二兩半)神曲麥?zhǔn)窠钒⒛z(各五兩)黃連(三兩)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二十丸。以二次為度。或作散。
酒調(diào)服亦佳。
木香散治冷痢心腹疼痛。不欲飲食。漸加羸弱。
木香(半兩)附子(三分)阿膠(半兩)白術(shù)(三分)赤石脂(三分)草豆蔻(一兩)干姜(炮)桂心(三分)濃樸(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附子丸治冷痢不瘥。四肢不和。腹痛不欲飲食。
附子(一兩炮)干姜(三分炮)當(dāng)歸(三分銼)莨菪子(一兩)艾葉(三分)青橘皮(三分)白術(shù)(三分)吳茱萸(半兩)濃樸(二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縮砂丸治冷痢不瘥。漸加羸弱。吃減少。
縮砂(三分)當(dāng)歸(半兩)干姜青橘皮(各三分)吳茱萸(半兩)肉豆蔻(半兩)附子(一兩炮)濃樸(一兩半)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
黃連散治冷膿痢。腹痛不止。
黃連濃樸(各一兩)干姜甘草木香阿膠神曲(各三分)訶黎勒(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qián)。米飲調(diào)下。
當(dāng)歸丸治冷痢凄清。腸鳴不絕。腹痛不止。手足冷者宜服之。
當(dāng)歸白芍藥附子白術(shù)干姜濃樸阿膠(各一兩)烏梅(二兩)上為末。
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吞下??招摹8雇瓷跫庸鸢雰?。小便不利。加白茯苓一兩。一
燒胃丸治脾胃虛冷。疼痛瀉痢。
干姜濃樸附子茯苓甘草陳皮桂枝訶子(各等分)上為細(xì)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附子散治冷痢四肢不和。心腹疼痛。少欲飲食。漸加羸弱。
附子(一兩炮)陳橘皮(一兩)干姜(半兩炮)白術(shù)(三分)桂心(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龍骨(三分)濃樸(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神曲丸治磨積。止泄痢心腹冷痛。
神曲(一兩半)干姜官桂白術(shù)當(dāng)歸濃樸人參甘草(各半兩)上為細(xì)末。
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或淡醋湯下??招氖城啊H斩?。發(fā)時(shí)不時(shí)增數(shù)。
附子湯治冷痢赤白及滯下。
附子(炮半兩)黃連(炒一兩)阿膠(三分)甘草干姜濃樸赤石脂(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招?。日三服。
熟艾湯治冷痢洞泄。
熟艾附子(炮各半兩)黃連(一兩)阿膠(三分)甘草干姜赤石脂(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招臏胤H杖?。
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
白頭翁干姜(各二兩)甘草當(dāng)歸(各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生一兩熟)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干姜丸
(出肘后方)
療冷痢。
曲末干姜(各六兩)當(dāng)歸(末三錢(qián))濃樸人參阿膠(各二兩)甘草(炙一兩半)上搗篩為末。以水一大升。煮膠令消。煎取半合。藥丸之如小豆大。曝干。一服取六七十丸。微以水濕。以干面拌丸。令著面上濃薄勻調(diào)。先煮一升湯。令極沸。下藥即將出匙抄取。及暖吞之。日三夜一則止。
訶黎勒湯治冷痢。
訶黎勒高良姜芍藥枳殼白茯苓(各半兩)濃樸(三分)上咀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如腹脹加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炙。
訶黎勒湯
(出王氏博濟(jì)方)
治脾胃虛冷。下痢滑泄。不思飲食。和一切冷
氣。
訶黎勒濃樸甘草白術(shù)草豆蔻陳橘皮(各二兩)上為粗搗篩。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吳茱萸丸治冷痢下血膿。臍腹痛脹滿。食不消化。兼治脾氣不足。溏青黑。
吳茱萸干姜(各半兩)赤石脂神曲(各二兩)當(dāng)歸濃樸(各四兩)上為末。
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日三服。
外炙膏
(出仁存方)
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驎r(shí)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
極。
木香附子蛇床子茱萸胡椒川烏上各等分。每藥末三錢(qián)。用面二錢(qián)。生姜自然汁打作糊。貼臍中上下。以衣物蓋定。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龍骨散
治冷痢洞泄。腹中疼痛不可忍。
龍骨(一兩)赤石脂(三兩)當(dāng)歸(一兩)牡蒙(二兩)干姜(一兩炮)肉豆蔻(一兩)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枳殼湯治冷痢。
枳殼(炒一兩)甘草(半兩)濃樸(一兩半)赤茯苓干姜(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招娜瘴缍?。
黃連散治冷痢不調(diào)。水痢不止。
黃連無(wú)食子黃柏干姜醋石榴皮(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qián)??招娜瘴缑罪嬚{(diào)服。
黃連湯治冷痢疼痛。腸滑不瘥。
黃連(半兩)阿膠鼠尾草當(dāng)歸干姜(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四錢(qián)。若冷甚白多。
以酒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招臏胤H瘴缭俜?。熱及痛。即去干姜、當(dāng)歸。用水煎。
根據(jù)前服之。良。
五神散治大腸積冷。下痢不止。里急后重疼痛。
附子(炮)干姜訶黎勒烏梅(各半兩)延胡索(一兩)上為粗散。和白面包裹。慢火燒令面熟為度。去面炮干。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招氖城懊罪嬚{(diào)下。
烏頭湯治脾臟冷滑不止。腹疼刺。和陰氣進(jìn)食。
烏頭益智(三兩)干姜(三兩)青橘皮(白焙二兩)香子(炒一兩)上銼如麻豆。
每
調(diào)中散療冷痢青白色。腹內(nèi)常鳴。其痢行數(shù)太多不復(fù)止。此是冷痢。病源云。冷
痢由腸胃虛弱。受于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
龍骨人參黃連阿膠黃柏(各一兩)上搗篩為散。煮米飲服二方寸匕。日再服。
瘥停。忌豬、魚(yú)、冷水、蒜、炙肉、粘食。
濃樸飲治冷痢。
濃樸(炙一兩)肉豆蔻(半兩)白術(shù)龍骨(各三分)上銼如麻豆。每服四錢(qián)。
水一大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
龍骨湯治冷白滯痢腹痛。
龍骨(一兩半)當(dāng)歸(一兩)濃樸(一兩)赤石脂(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招臏胤?。日三?;驘峒影最^翁三分洗曬干。牡蠣一兩燒令赤。
干姜丸治冷痢久不瘥。
干姜附子赤石脂黃連(各一兩)上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日三服。
倉(cāng)米湯治小腹冷氣積聚。結(jié)成冷痢。日夜三十行。
倉(cāng)粳米(半斤)薤白(一握)香豉(三升)羊脂(一斤熬)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并米內(nèi)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進(jìn)一升。得快利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利后進(jìn)粳米豉粥。若復(fù)作。更服一劑。
駐車(chē)丸(出千金方)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日夜無(wú)度。腹痛不可忍者。及治休
息痢。病腸血腸滑。無(wú)問(wèn)新舊宜服。
黃連(六兩)阿膠當(dāng)歸(焙各三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招拿罪嬒?。小兒百日者三丸。五歲以上五丸。一方煎四物湯服之。一方不用醋炙。以阿膠膏和丸。
四白散治冷痢。
龍骨白石脂胡粉白礬(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以米飲調(diào)下。
溫中湯療寒下食完出。
甘草(炙)干姜(各三兩)蜀椒(八十枚)附子(一枚)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
附子丸治一切冷痢。
附子干姜熟艾(各一兩)上為末。以新汲水調(diào)面。拌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
用面一錢(qián)。以水一盞半化開(kāi)。煎三五沸??招姆?。服后覺(jué)熱。以飯壓之?;蚧祭洳?。丸如梧桐子大??招拿罪嬒氯?。加至五十丸。
大輪散治大腸虛滑冷痢。日夜不止。及心腹冷痛泄瀉。
附子(一兩)肉豆蔻(半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qián)。陳粟米飲調(diào)下。
空心服。一方為丸。米飲下。
赤石脂湯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臍腹痛。
赤石脂(一分)干姜(一分炮)白龍骨(半兩)上搗細(xì)羅為末。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又方
(出圣惠方)川烏頭(半兩)黃姜(一兩煨)上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半夏丸療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
半夏(炮)烏頭(洗)甘草(炙各等分)上搗篩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姜附散治青下白下。
干姜附子皂莢(炙去子)上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此藥即不過(guò)再服即愈。亦可丸服。上用生姜、椒焙為末。共干姜、米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餛飩子。服二十枚。以水煮。更稀飲中重熟。出停冷吞之。以粥飲下??崭埂H找欢茸髦?。良。
炒面方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
上用好面炒。搗篩。煮米粥。內(nèi)面方寸匕。療法百行。師不救者。
海藻方治虛冷下痢。腹中留飲。
上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曝干。米飲服方寸匕。日三。不過(guò)兩劑皆瘥。
艾葉方治冷痢心腹惡氣。及一切冷氣。鬼邪毒瓦斯。
上用艾葉搗汁飲之。又搗末。和生干姜末為丸。一服三十丸。以飯壓之。日再服。赤白痢。濃煎汁服之。
熏法
治冷痢。
豎合兩口瓦子?;馉t上火床下。使瓦口正當(dāng)。要冷熱得所。取氈上。常稍暖為候。一宿必瘥。常用極效。
治寒痢方。
(出十便方)上切干姜如豆大。飲服六七十枚。日二夜一服。痢色青色寒白。服得效。
靈砂丹
(出醫(yī)方)
治冷積痢。
硼砂(一分)朱砂(一分并研極細(xì))上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于銀石器內(nèi)重湯煮一伏時(shí)。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與前二味同再研極勻。再溶蠟匱藥。
旋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瀉生姜湯。白痢艾湯。赤白烏梅湯。服時(shí)須空腹。服畢一時(shí)不可吃食。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服不發(fā)。日曉間服此藥不動(dòng)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冷者愈。有積者內(nèi)化。亦不動(dòng)臟腑。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
后必為害也。
療久冷痢。
用赤石脂搗作末。和面作??辗煌胍韵?。不過(guò)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不可服之。
蓽茇丸
治久冷痢不止。食不消化。
蓽茇(一兩)桂心(半兩)胡椒(一兩)訶黎勒(三分)濃樸(一兩半)白術(shù)(三分)龍骨(一兩)干姜(三分)陳橘皮(一兩)白石脂(一兩)縮砂(三分)當(dāng)歸(半兩銼)上搗羅以粥飲下三十丸。
艾葉散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四肢不和。心腹多痛。及少思飲
食。
艾葉(一兩)白赤脂(一兩)白術(shù)(三分)龍骨(一分)當(dāng)歸(一兩銼)干姜(三分炮)濃
吳茱萸丸
治久冷下痢腹痛。不能飲食。
吳茱萸(一兩)黃連(半兩)干姜(一兩炮)桂心(半兩)濃樸(一兩)木香(半兩)附子(一兩)青橘皮(一兩)甘草(半兩炙)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熱粥飲調(diào)二錢(qián)。又法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吳茱萸散
治久冷痢不止。心腹疼痛。飲食不消。四肢乏力。
吳茱萸(半兩)白術(shù)(三分)白赤脂(一兩)木香(半兩)當(dāng)歸(一兩)黃連(半兩)干姜(三分)濃樸(一兩半去粗皮)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附子丸
治久冷痢大腸滑泄。吃食不消。腹脅疼痛。
附子(一兩炮)龍骨(三分)當(dāng)歸(一兩銼)白術(shù)(一兩)干姜(三分)桂心(半兩)白礬(二兩)濃樸(一兩去皮)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jì)時(shí)候。以
肉豆蔻散
治久冷痢腹脅滿。食不消化。
肉豆蔻(一兩)干姜(半兩炮)白術(shù)(三分)訶黎勒(一兩煨)蓽茇(半兩)木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上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濃樸散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心腹痛。四肢少力。
濃樸(一兩去粗皮)肉豆蔻(一兩)當(dāng)歸(三分銼)龍骨(一兩)木香(半兩)阿膠(三分)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qián)。以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日夜三十行。漸加困篤。
白龍骨(一兩)當(dāng)歸(一兩銼)白礬(三兩燒)白石脂(一兩)附子(一兩炮)干姜(三分炮)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二錢(qián)。
硫黃丸
治久虛冷痢下不止。
附子(一兩炮)莨菪子(一兩)干姜(半兩炮)硫黃(一兩)上搗細(xì)羅為末。
以醋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干姜散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臍腹疼痛。
干姜(三兩炮)附子(一兩半炮)龍骨(二兩)上搗篩為散。不計(jì)時(shí)候。煎烏梅湯調(diào)下一錢(qián)。
神圣散
(出海名方)
治瀉寒痢不止。
罌粟殼烏梅肉干姜肉豆蔻(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生姜五片。
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shí)。
濃樸丸治積年冷痢。晝夜數(shù)行。脹悶腹鳴。食不消化。痿黃漸瘦。
濃樸干姜陳橘皮訶黎勒白茯苓蕪荑阿膠熟艾黃石脂胡粉烏梅當(dāng)歸蜀椒(炒去汗各一兩)上除膠、艾二味外。搗羅為末。先以米醋一升半。于無(wú)風(fēng)處煮艾水減約八分。絞去艾。次下阿膠候消盡。乘熱入藥末和勻。杵千百下。并手丸梧桐子大。
曬干。每服空心用藥水下五十丸。日午再服。
豬肝丸治冷勞氣痢久不瘥。
豬肝(一具)大蒜(二兩)烏梅肉(二兩)桂(二兩)黃連(二兩)濃樸(二兩)陳橘皮(一兩)訶黎勒(一兩)當(dāng)歸(一兩)上除豬肝蒜外。搗羅為末。將豬肝與蒜細(xì)研。用面糊
二香丸
(出十便良方)
治冷痢久不瘥。諸藥不能治者。
肉豆蔻丁香木香干姜(各等分)上件一處用白面裹定。慢火煨令面熟為度。取出面不用。同為末。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溫米飲下三十丸。
鐘乳石丸
治臟寒腹痛。下痢不禁。
成煉鐘乳粉硫黃(各半兩)陽(yáng)起石白礬(各一分)上件為細(xì)末。煮面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十丸。粟米飲下。空心食前。
玉粉丹
治腸胃虛寒。下痢清谷?;虮慵儼?。腸滑不禁。少氣
羸困。全不思食。
伏火硫黃(五兩)白龍骨鐘乳粉附子白石脂(各二錢(qián)半)上件并細(xì)研勻。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招氖城懊罪嬎拖挛迨琛?/p>
治冷痢
用蟶煮食之。于飯后食之佳。與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
治腹內(nèi)冷脹滿。
泄痢腸。溫中補(bǔ)虛。
(出本草)用孝文韭食之。
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方。
用好小麥面炒。搗篩。煮米粥肉面服。
用沙牛胞胎燒灰。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同。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經(jīng)云。澄徹
清冷皆屬于寒。此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之類(lèi)下之。見(jiàn)利得愈。空心服。
豬啞酒療冷痢久不瘥方云。此是脾氣不足。暴冷入脾。故舌上生瘡。飲食無(wú)味
。吃食下還吐。小腹雷鳴。時(shí)時(shí)心悶。干皮細(xì)起。膝脛肉酸痛。兩耳不絕聲。四肢沉重
。日漸瘦劣。重成氣塊。及婦人血?dú)鉀_逆。胸中憂煩。行常無(wú)力。四肢不舉。丈夫癖
。兩肋虛脹變?yōu)樗畾?。服之皆效?yàn)。此法出于傳尸方。
取豬肚一具細(xì)切。青蒿葉相和。以無(wú)灰酒一大升。微火溫之。乘熱內(nèi)豬肚和蒿葉。相共暖使消盡。又取桂心一小兩。別搗為末。內(nèi)酒中。每日平旦空腹取水一盞服之。午時(shí)夜間各再一服。甚驗(yàn)。忌熱面、油膩等。
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
用縮砂蜜熬末。以羊子肝薄切。以末逐片糝。瓦上焙干為末。入干姜米飯為丸。日二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止冷痢冷氣
用艾炒。面裹作餛飩?cè)迕?。以飯壓之。良?/p>
治水痢百起
以馬藺子。用六月六日面。熬令黃。各等分為末??招拿罪嫹I跣?。如無(wú)六月六日面。
用常面?;蚺9腔业确忠嗟?。
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方。
用附子炮、干姜、濃樸、陳橘皮、等分為末。飯為丸。日二服四十丸。溫水送下??招姆?。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mén)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附論)夫人之痢。其色或青或白或黑者。皆冷痢也。此因腸胃虛弱。寒氣乘之。故令人大便痢下黑青。若其痢色白。食不消者。寒中也。當(dāng)診其脈沉則生。浮則死。其人素有積寒即成久痢。冷有膿也。
方
建脾丸療脾滑胃虛弱。泄下不禁。飲食不消。雷鳴絞痛。
附子(炮一兩)蜀椒(汗一兩)桂心(二兩)赤石脂黃連人參干姜茯苓大麥陳皮石斛當(dāng)歸(各二兩)鐘乳(三兩研)上搗羅為末。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以酒服十丸。日三。稍稍加之。忌豬肉、冷水、生蔥、醋。
豆附丸(出醫(yī)方大成)治臟腑久虛下寒。泄瀉不止。腸滑不禁。日夜無(wú)度。全不
進(jìn)食。
肉豆蔻附子良姜訶子干姜赤石脂陽(yáng)起石龍骨白茯苓桂心細(xì)辛(洗各一兩)白礬(枯二兩)上為細(xì)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招拿诇嬎拖?。
地榆丸治冷痢不消化。食后腹中脹痛氣滿。
地榆(六兩)赤石脂龍骨(各一兩三分)濃樸烏梅肉干姜(各一兩半)白術(shù)當(dāng)歸艾葉(各一兩一分)甘草(炙一兩)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日二服。
人參豆蔻散
(出直指方)
治冷證泄瀉痢通用。
木香濃樸蒼術(shù)干姜(炮各二兩)半夏曲陳皮阿膠罌粟殼(各四兩)縮砂甘草(各二兩半)肉豆蔻(生二兩)上銼。每服三錢(qián)。姜棗煎。食前服。
十寶湯治冷痢如魚(yú)腦者。三服見(jiàn)效。甚疾。
黃(四兩)熟干地黃白茯苓人參當(dāng)歸白術(shù)半夏白芍藥五味子桂(各一兩)甘草(半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姜三片。烏梅一個(gè)。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蓽茇散
(出圣惠方)
治冷痢腹痛不食。四肢羸弱。
蓽茇(三分)干姜(三分炮)甘草(半兩)陳橘皮(一兩)濃樸(一兩)附子(一兩)當(dāng)歸(半兩)赤石脂(半兩)阿膠(三分煨)吳茱萸(半兩)肉豆蔻(一兩去殼)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增損黃連丸主腹內(nèi)冷食不消。及冷痢無(wú)度。
黃連黃龍骨(各三分)當(dāng)歸甘草(炙各五分)干姜濃樸(炙各六分)地榆白術(shù)人參(各一分)上搗篩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酒任下。服十五丸。日再服。
加至二十丸。忌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生蔥、海藻、菘菜。
大桃花湯
(一名附子湯)
治冷白滯痢腹痛。
茱萸人參丸治冷痢久不瘥。臍腹疼痛。下白膿。食物不能消化。
食茱萸人參芎桔梗枳實(shí)甘草(炙銼各一兩)干姜神曲(炒各四兩)附子(
馬蘭子丸治積冷痢下白膿。
馬蘭子(一升)附子(二兩)干姜甘草(各二兩半)神曲麥?zhǔn)窠钒⒛z(各五兩)黃連(三兩)上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服二十丸。以二次為度。或作散。
酒調(diào)服亦佳。
木香散治冷痢心腹疼痛。不欲飲食。漸加羸弱。
木香(半兩)附子(三分)阿膠(半兩)白術(shù)(三分)赤石脂(三分)草豆蔻(一兩)干姜(炮)桂心(三分)濃樸(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附子丸治冷痢不瘥。四肢不和。腹痛不欲飲食。
附子(一兩炮)干姜(三分炮)當(dāng)歸(三分銼)莨菪子(一兩)艾葉(三分)青橘皮(三分)白術(shù)(三分)吳茱萸(半兩)濃樸(二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縮砂丸治冷痢不瘥。漸加羸弱。吃減少。
縮砂(三分)當(dāng)歸(半兩)干姜青橘皮(各三分)吳茱萸(半兩)肉豆蔻(半兩)附子(一兩炮)濃樸(一兩半)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
黃連散治冷膿痢。腹痛不止。
黃連濃樸(各一兩)干姜甘草木香阿膠神曲(各三分)訶黎勒(一兩)上搗羅為末。每服二錢(qián)。米飲調(diào)下。
當(dāng)歸丸治冷痢凄清。腸鳴不絕。腹痛不止。手足冷者宜服之。
當(dāng)歸白芍藥附子白術(shù)干姜濃樸阿膠(各一兩)烏梅(二兩)上為末。
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吞下??招摹8雇瓷跫庸鸢雰?。小便不利。加白茯苓一兩。一
燒胃丸治脾胃虛冷。疼痛瀉痢。
干姜濃樸附子茯苓甘草陳皮桂枝訶子(各等分)上為細(xì)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附子散治冷痢四肢不和。心腹疼痛。少欲飲食。漸加羸弱。
附子(一兩炮)陳橘皮(一兩)干姜(半兩炮)白術(shù)(三分)桂心(半兩)當(dāng)歸(半兩銼)龍骨(三分)濃樸(一兩)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神曲丸治磨積。止泄痢心腹冷痛。
神曲(一兩半)干姜官桂白術(shù)當(dāng)歸濃樸人參甘草(各半兩)上為細(xì)末。
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或淡醋湯下??招氖城啊H斩?。發(fā)時(shí)不時(shí)增數(shù)。
附子湯治冷痢赤白及滯下。
附子(炮半兩)黃連(炒一兩)阿膠(三分)甘草干姜濃樸赤石脂(各一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服??招?。日三服。
熟艾湯治冷痢洞泄。
熟艾附子(炮各半兩)黃連(一兩)阿膠(三分)甘草干姜赤石脂(各半兩)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招臏胤H杖?。
白頭翁湯療寒急下及滯下。
白頭翁干姜(各二兩)甘草當(dāng)歸(各一兩)黃連秦皮(各一兩半)石榴皮(一兩生一兩熟)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為四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
干姜丸
(出肘后方)
療冷痢。
曲末干姜(各六兩)當(dāng)歸(末三錢(qián))濃樸人參阿膠(各二兩)甘草(炙一兩半)上搗篩為末。以水一大升。煮膠令消。煎取半合。藥丸之如小豆大。曝干。一服取六七十丸。微以水濕。以干面拌丸。令著面上濃薄勻調(diào)。先煮一升湯。令極沸。下藥即將出匙抄取。及暖吞之。日三夜一則止。
訶黎勒湯治冷痢。
訶黎勒高良姜芍藥枳殼白茯苓(各半兩)濃樸(三分)上咀如麻豆大。
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如腹脹加人參半兩。
甘草半兩炙。
訶黎勒湯
(出王氏博濟(jì)方)
治脾胃虛冷。下痢滑泄。不思飲食。和一切冷
氣。
訶黎勒濃樸甘草白術(shù)草豆蔻陳橘皮(各二兩)上為粗搗篩。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生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吳茱萸丸治冷痢下血膿。臍腹痛脹滿。食不消化。兼治脾氣不足。溏青黑。
吳茱萸干姜(各半兩)赤石脂神曲(各二兩)當(dāng)歸濃樸(各四兩)上為末。
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招?。日三服。
外炙膏
(出仁存方)
治一切虛寒下痢赤白?;驎r(shí)腹痛。腸滑不禁。心腹冷
極。
木香附子蛇床子茱萸胡椒川烏上各等分。每藥末三錢(qián)。用面二錢(qián)。生姜自然汁打作糊。貼臍中上下。以衣物蓋定。熨斗盛火熨之。痢止為度。
龍骨散
(出圣惠方)
治冷痢洞泄。腹中疼痛不可忍。
龍骨(一兩)赤石脂(三兩)當(dāng)歸(一兩)牡蒙(二兩)干姜(一兩炮)肉豆蔻(一兩)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枳殼湯治冷痢。
枳殼(炒一兩)甘草(半兩)濃樸(一兩半)赤茯苓干姜(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招娜瘴缍?。
黃連散治冷痢不調(diào)。水痢不止。
黃連無(wú)食子黃柏干姜醋石榴皮(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三錢(qián)??招娜瘴缑罪嬚{(diào)服。
黃連湯治冷痢疼痛。腸滑不瘥。
黃連(半兩)阿膠鼠尾草當(dāng)歸干姜(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四錢(qián)。若冷甚白多。
以酒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招臏胤H瘴缭俜?。熱及痛。即去干姜、當(dāng)歸。用水煎。
根據(jù)前服之。良。
五神散治大腸積冷。下痢不止。里急后重疼痛。
附子(炮)干姜訶黎勒烏梅(各半兩)延胡索(一兩)上為粗散。和白面包裹。慢火燒令面熟為度。去面炮干。搗羅為細(xì)末。每服一錢(qián)??招氖城懊罪嬚{(diào)下。
烏頭湯治脾臟冷滑不止。腹疼刺。和陰氣進(jìn)食。
烏頭益智(三兩)干姜(三兩)青橘皮(白焙二兩)香子(炒一兩)上銼如麻豆。
每
調(diào)中散療冷痢青白色。腹內(nèi)常鳴。其痢行數(shù)太多不復(fù)止。此是冷痢。病源云。冷
痢由腸胃虛弱。受于寒氣。腸虛則泄。故為冷痢也。
龍骨人參黃連阿膠黃柏(各一兩)上搗篩為散。煮米飲服二方寸匕。日再服。
瘥停。忌豬、魚(yú)、冷水、蒜、炙肉、粘食。
濃樸飲治冷痢。
濃樸(炙一兩)肉豆蔻(半兩)白術(shù)龍骨(各三分)上銼如麻豆。每服四錢(qián)。
水一大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溫服。日三。
龍骨湯治冷白滯痢腹痛。
龍骨(一兩半)當(dāng)歸(一兩)濃樸(一兩)赤石脂(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招臏胤?。日三?;驘峒影最^翁三分洗曬干。牡蠣一兩燒令赤。
干姜丸治冷痢久不瘥。
干姜附子赤石脂黃連(各一兩)上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米湯下三十丸。
日三服。
倉(cāng)米湯治小腹冷氣積聚。結(jié)成冷痢。日夜三十行。
倉(cāng)粳米(半斤)薤白(一握)香豉(三升)羊脂(一斤熬)上先以羊脂煎薤白令黃。并米內(nèi)豉汁中。煎取四升。旦空腹溫服一升。如行十里久更進(jìn)一升。得快利止。若痢不止。更服如前。利后進(jìn)粳米豉粥。若復(fù)作。更服一劑。
駐車(chē)丸(出千金方)治冷熱不調(diào)。下痢赤白。日夜無(wú)度。腹痛不可忍者。及治休
息痢。病腸血腸滑。無(wú)問(wèn)新舊宜服。
黃連(六兩)阿膠當(dāng)歸(焙各三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末。醋煮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招拿罪嬒?。小兒百日者三丸。五歲以上五丸。一方煎四物湯服之。一方不用醋炙。以阿膠膏和丸。
四白散治冷痢。
龍骨白石脂胡粉白礬(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以米飲調(diào)下。
溫中湯療寒下食完出。
甘草(炙)干姜(各三兩)蜀椒(八十枚)附子(一枚)上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再
附子丸治一切冷痢。
附子干姜熟艾(各一兩)上為末。以新汲水調(diào)面。拌和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
用面一錢(qián)。以水一盞半化開(kāi)。煎三五沸??招姆?。服后覺(jué)熱。以飯壓之?;蚧祭洳?。丸如梧桐子大??招拿罪嬒氯?。加至五十丸。
大輪散治大腸虛滑冷痢。日夜不止。及心腹冷痛泄瀉。
附子(一兩)肉豆蔻(半兩)干姜(炮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qián)。陳粟米飲調(diào)下。
空心服。一方為丸。米飲下。
赤石脂湯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臍腹痛。
赤石脂(一分)干姜(一分炮)白龍骨(半兩)上搗細(xì)羅為末。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又方
(出圣惠方)川烏頭(半兩)黃姜(一兩煨)上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半夏丸療下痢色白。食不消者為寒下。
半夏(炮)烏頭(洗)甘草(炙各等分)上搗篩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飲服三丸。日再服
姜附散治青下白下。
干姜附子皂莢(炙去子)上等分。搗篩為散。飲服。此藥即不過(guò)再服即愈。亦可丸服。上用生姜、椒焙為末。共干姜、米等分。以醋和面作小餛飩子。服二十枚。以水煮。更稀飲中重熟。出停冷吞之。以粥飲下??崭埂H找欢茸髦?。良。
炒面方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
上用好面炒。搗篩。煮米粥。內(nèi)面方寸匕。療法百行。師不救者。
海藻方治虛冷下痢。腹中留飲。
上用海藻一斤。絹袋盛。以清酒二升浸。春夏二日。秋冬三日。一服兩合。日三。酒盡更合飲之。如前滓曝干。米飲服方寸匕。日三。不過(guò)兩劑皆瘥。
艾葉方治冷痢心腹惡氣。及一切冷氣。鬼邪毒瓦斯。
上用艾葉搗汁飲之。又搗末。和生干姜末為丸。一服三十丸。以飯壓之。日再服。赤白痢。濃煎汁服之。
熏法
(出肘后方)
治冷痢。
豎合兩口瓦子?;馉t上火床下。使瓦口正當(dāng)。要冷熱得所。取氈上。常稍暖為候。一宿必瘥。常用極效。
治寒痢方。
(出十便方)上切干姜如豆大。飲服六七十枚。日二夜一服。痢色青色寒白。服得效。
靈砂丹
(出醫(yī)方)
治冷積痢。
硼砂(一分)朱砂(一分并研極細(xì))上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于銀石器內(nèi)重湯煮一伏時(shí)。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與前二味同再研極勻。再溶蠟匱藥。
旋丸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水瀉生姜湯。白痢艾湯。赤白烏梅湯。服時(shí)須空腹。服畢一時(shí)不可吃食。臥尤佳。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服不發(fā)。日曉間服此藥不動(dòng)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冷者愈。有積者內(nèi)化。亦不動(dòng)臟腑。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
后必為害也。
療久冷痢。
用赤石脂搗作末。和面作??辗煌胍韵?。不過(guò)兩頓瘥。老人尤佳。體中先熱不可服之。
蓽茇丸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不止。食不消化。
蓽茇(一兩)桂心(半兩)胡椒(一兩)訶黎勒(三分)濃樸(一兩半)白術(shù)(三分)龍骨(一兩)干姜(三分)陳橘皮(一兩)白石脂(一兩)縮砂(三分)當(dāng)歸(半兩銼)上搗羅以粥飲下三十丸。
艾葉散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四肢不和。心腹多痛。及少思飲
食。
艾葉(一兩)白赤脂(一兩)白術(shù)(三分)龍骨(一分)當(dāng)歸(一兩銼)干姜(三分炮)濃
吳茱萸丸
(出圣惠方)
治久冷下痢腹痛。不能飲食。
吳茱萸(一兩)黃連(半兩)干姜(一兩炮)桂心(半兩)濃樸(一兩)木香(半兩)附子(一兩)青橘皮(一兩)甘草(半兩炙)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熱粥飲調(diào)二錢(qián)。又法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吳茱萸散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不止。心腹疼痛。飲食不消。四肢乏力。
吳茱萸(半兩)白術(shù)(三分)白赤脂(一兩)木香(半兩)當(dāng)歸(一兩)黃連(半兩)干姜(三分)濃樸(一兩半去粗皮)上搗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附子丸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大腸滑泄。吃食不消。腹脅疼痛。
附子(一兩炮)龍骨(三分)當(dāng)歸(一兩銼)白術(shù)(一兩)干姜(三分)桂心(半兩)白礬(二兩)濃樸(一兩去皮)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jì)時(shí)候。以
肉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腹脅滿。食不消化。
肉豆蔻(一兩)干姜(半兩炮)白術(shù)(三分)訶黎勒(一兩煨)蓽茇(半兩)木香(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上搗細(xì)羅為散。每于食前以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濃樸散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心腹痛。四肢少力。
濃樸(一兩去粗皮)肉豆蔻(一兩)當(dāng)歸(三分銼)龍骨(一兩)木香(半兩)阿膠(三分)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qián)。以水一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龍骨散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日夜三十行。漸加困篤。
白龍骨(一兩)當(dāng)歸(一兩銼)白礬(三兩燒)白石脂(一兩)附子(一兩炮)干姜(三分炮)上搗細(xì)羅為散。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粥飲下二錢(qián)。
硫黃丸
(出圣惠方)
治久虛冷痢下不止。
附子(一兩炮)莨菪子(一兩)干姜(半兩炮)硫黃(一兩)上搗細(xì)羅為末。
以醋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飲下十丸。
干姜散
(出圣惠方)
治久冷痢。食不消化。臍腹疼痛。
干姜(三兩炮)附子(一兩半炮)龍骨(二兩)上搗篩為散。不計(jì)時(shí)候。煎烏梅湯調(diào)下一錢(qián)。
神圣散
(出海名方)
治瀉寒痢不止。
罌粟殼烏梅肉干姜肉豆蔻(各半兩)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一盞。生姜五片。
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shí)。
濃樸丸治積年冷痢。晝夜數(shù)行。脹悶腹鳴。食不消化。痿黃漸瘦。
濃樸干姜陳橘皮訶黎勒白茯苓蕪荑阿膠熟艾黃石脂胡粉烏梅當(dāng)歸蜀椒(炒去汗各一兩)上除膠、艾二味外。搗羅為末。先以米醋一升半。于無(wú)風(fēng)處煮艾水減約八分。絞去艾。次下阿膠候消盡。乘熱入藥末和勻。杵千百下。并手丸梧桐子大。
曬干。每服空心用藥水下五十丸。日午再服。
豬肝丸治冷勞氣痢久不瘥。
豬肝(一具)大蒜(二兩)烏梅肉(二兩)桂(二兩)黃連(二兩)濃樸(二兩)陳橘皮(一兩)訶黎勒(一兩)當(dāng)歸(一兩)上除豬肝蒜外。搗羅為末。將豬肝與蒜細(xì)研。用面糊
二香丸
(出十便良方)
治冷痢久不瘥。諸藥不能治者。
肉豆蔻丁香木香干姜(各等分)上件一處用白面裹定。慢火煨令面熟為度。取出面不用。同為末。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溫米飲下三十丸。
鐘乳石丸
(出十便良方)
治臟寒腹痛。下痢不禁。
成煉鐘乳粉硫黃(各半兩)陽(yáng)起石白礬(各一分)上件為細(xì)末。煮面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一十丸。粟米飲下。空心食前。
玉粉丹
(出十便良方)
治腸胃虛寒。下痢清谷?;虮慵儼?。腸滑不禁。少氣
羸困。全不思食。
伏火硫黃(五兩)白龍骨鐘乳粉附子白石脂(各二錢(qián)半)上件并細(xì)研勻。湯浸蒸餅丸如梧桐子大??招氖城懊罪嬎拖挛迨琛?/p>
治冷痢
用蟶煮食之。于飯后食之佳。與服丹石人相宜。天行病后不可食。切忌。
治腹內(nèi)冷脹滿。
泄痢腸。溫中補(bǔ)虛。
(出本草)用孝文韭食之。
治痢色白不消者。為寒下方。
用好小麥面炒。搗篩。煮米粥肉面服。
治冷痢
用沙牛胞胎燒灰。粥飲調(diào)下二錢(qián)。
治寒積痢。男子小兒婦人皆不同。赤白或清痢如水。不后重者寒也。經(jīng)云。澄徹
清冷皆屬于寒。此為虛寒中有積也。宜附子、巴豆之類(lèi)下之。見(jiàn)利得愈。空心服。
豬啞酒療冷痢久不瘥方云。此是脾氣不足。暴冷入脾。故舌上生瘡。飲食無(wú)味
。吃食下還吐。小腹雷鳴。時(shí)時(shí)心悶。干皮細(xì)起。膝脛肉酸痛。兩耳不絕聲。四肢沉重
。日漸瘦劣。重成氣塊。及婦人血?dú)鉀_逆。胸中憂煩。行常無(wú)力。四肢不舉。丈夫癖
。兩肋虛脹變?yōu)樗畾?。服之皆效?yàn)。此法出于傳尸方。
取豬肚一具細(xì)切。青蒿葉相和。以無(wú)灰酒一大升。微火溫之。乘熱內(nèi)豬肚和蒿葉。相共暖使消盡。又取桂心一小兩。別搗為末。內(nèi)酒中。每日平旦空腹取水一盞服之。午時(shí)夜間各再一服。甚驗(yàn)。忌熱面、油膩等。
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
用縮砂蜜熬末。以羊子肝薄切。以末逐片糝。瓦上焙干為末。入干姜米飯為丸。日二服五十丸。溫水送下。食前。
止冷痢冷氣
用艾炒。面裹作餛飩?cè)迕?。以飯壓之。良?/p>
治水痢百起
以馬藺子。用六月六日面。熬令黃。各等分為末??招拿罪嫹I跣?。如無(wú)六月六日面。
用常面?;蚺9腔业确忠嗟?。
治冷滑下痢不禁。虛羸方。
用附子炮、干姜、濃樸、陳橘皮、等分為末。飯為丸。日二服四十丸。溫水送下??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