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傷寒后宿食不消(附論)

    作者: 朱梓

    夫傷寒后臟腑未平。脾胃尚弱?;蚶劢?jīng)汗下。表里俱虛。新瘥之后飲食失節(jié)。胃氣未營(yíng)。

    不能摧化五谷。故致宿食不消化也。又云。胃受谷。脾播而消之。傷寒發(fā)汗吐下之后。臟腑俱虛。氣血未復(fù)。脾胃弱不能克化飲食。故令宿食不消也。其狀煩熱如瘧。心胸滿脹。噫氣酸臭者是也。又云。此謂被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熱不解。腹?jié)M而痛。此為胃內(nèi)有干糞。

    挾宿食故也?;蛳然己?。因有宿食。又感于傷寒。熱氣相搏。故宿食不消也。

    草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冷熱不調(diào)。氣不和。心腹疼痛。食不消化。

    草豆蔻(一兩去皮)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青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檳榔(一兩)當(dāng)歸〔半(一)兩銼微炒〕上為末。每服四錢(qián)。

    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健脾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虛弱。不欲飲食??v食不能消化。

    訶黎勒皮(一兩)白術(shù)(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麥(一兩炒令微黃)神曲(半兩炒令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大腹皮(半兩銼)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干姜(三分炮裂銼)上為散。每服四錢(qián)。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枇杷葉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氣虛。食不消化。食即欲嘔吐。

    枇杷葉(三分拭去毛炙微黃)前胡(一兩去蘆頭)檳榔(一兩)草豆蔻(一兩去皮)人參(一兩去蘆頭)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為散。每服四錢(qián)。水一中盞。

    入生

    又方

    (出圣惠方)人參(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高良姜(一兩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上為散。每服四錢(qián)。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

    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熱服。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宿食不消。痰逆氣脹。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前胡(一兩去蘆頭)赤茯苓(一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檳榔(一兩)白術(shù)(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上為

    白術(shù)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氣虛。食不消化。頭目昏重。心神虛煩。

    白術(shù)(一兩)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人參(一兩去蘆頭)白茯苓(一兩)桂心(半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旋復(fù)花(半兩)五味子(半兩)大腹皮(半兩)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前胡(一兩去蘆頭)上為散。每服三錢(qián)。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丁香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氣虛。心腹脹滿。宿食不消。四肢逆冷。不

    欲飲食。食即丁香(半兩)白術(shù)(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干姜(三分炮裂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神曲(三分炒令微黃)訶黎勒皮(一兩)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為散。每服四錢(qián)。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檳榔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陰陽(yáng)氣結(jié)腹痛。胃中有宿食不消。

    檳榔當(dāng)歸(銼微炒)川大黃(銼碎微炒)川樸硝赤茯苓(以上各一兩)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上為散。每服四錢(qián)。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空心稍熱服。如人行五七里許再服。以利為度。

    橘皮湯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胸膈氣滯。

    陳橘皮(一兩半湯浸去白瓤焙)檳榔(二兩)麥(一兩炒令微黃)木香(三分)濃樸(一兩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草豆蔻(一兩去皮)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上為散。每服二錢(qián)。生姜湯調(diào)下。不計(jì)時(shí)候。

    木香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虛弱。冷氣攻心腹痛。四肢不和。食不消

    化。

    木香人參(去蘆頭)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檳榔(以上各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次焙干微炒)訶黎勒皮(一兩)草豆蔻(一兩去皮)桂心(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生姜湯下三十丸。

    高良姜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宿食不消。脾胃積冷。多吐酸水。不思飲食。

    白術(shù)(一兩半)濃樸(二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參(一兩去蘆頭)高良姜(一兩銼)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京三棱(一兩微煨銼)紅豆蔻(半兩去皮)上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姜棗湯送下。

    濃樸丸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脾胃氣虛冷。宿食不消。腹中痛。腸滑。日漸

    羸瘦。

    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丁香(三分)肉豆蔻(三分去殼)人參(三分去蘆頭)干姜(三分炮)訶黎勒皮(一兩煨用皮)木香(三分)神曲(三分炒令微黃)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白術(shù)(三分)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麥(半兩炒令微黃)上為末

    麥人參丸治傷寒后胃氣虛冷。宿食不消。

    大麥(炒黃)人參枳殼(去瓤麩炒)白術(sh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木香干姜(炮裂各三分)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溫酒送下十五丸。

    加至

    大麥丸治傷寒后飲食不消。腹脅虛滿。堅(jiān)筋倍力。

    大麥(炒黃一兩)白術(shù)人參(各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檳榔(銼)半夏(湯洗七次焙)薏苡仁(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姜(炮各一兩)甘草(炙三分)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一兩)大黃(細(xì)銼用好醋炒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五丸。加至三(二)十丸。日再服。

    神曲丸治傷寒后脾胃虛冷。食不能化。

    神曲(搗炒黃一兩)干姜(炮)白術(shù)人參(各一兩半)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大麥(炒黃)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另研各一兩)桂(去粗皮三分)上除杏仁外。搗羅為末。入杏仁同研勻。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

    溫酒下二十丸。日再服。

    疏氣丸治傷寒后宿食不消。心腹妨悶。大腸不利。

    京三棱(炮銼二兩)牽牛子(微炒四兩)干姜(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生姜湯下二十丸。微利為度。未利。

    平胃丸治傷寒后胃氣不和。不能食??v食不消。

    白術(shù)白豆蔻(去皮)枳殼(去瓤麩炒)人參甘草(炙半兩)干姜(炮三分)大麥(炒黃各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煎生姜棗湯送下二

    參術(shù)丸治傷寒后宿食不消。心腹氣脹悶。

    人參白術(shù)(一兩)木香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干姜(炮)桂(去粗皮)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兩)檳榔(半兩銼)枳殼(去瓤麩炒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

    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木香丸治傷寒后脾胃虛冷。胸膈氣滯。宿食不消。

    丁香人參白茯苓(去黑皮)檳榔(銼)白術(shù)干姜(炮)陳橘皮(湯浸去白焙)訶黎勒皮(炮)桂(去粗皮)郁李仁(微炒去皮尖各一兩)甘草(炙三分)吳茱萸(湯洗三次炒干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二十丸。

    調(diào)中丸治傷寒后宿食不消。

    白術(shù)高良姜(各一兩半)桂(去粗皮)甘草(炙)人參京三棱(炮各一兩)紅豆蔻干姜〔炮各一(半)兩〕枳殼(去瓤麩炒三分)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

    助胃丸治傷寒后宿食不消。

    縮砂仁白術(shù)茯苓(去黑皮各一兩)紅豆蔻甘草(炙)人參枳殼(去瓤麩炒各半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米飲下十五丸。日再服。

    大黃丸治傷寒后宿食不消。大腸氣滯。

    大黃〔一(二)兩細(xì)銼醋炒〕葶藶(微炒)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樸硝(各一兩)上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米飲下十丸。以利為度。

    快豉丸治傷寒留飲。宿食不消。

    黃芩(五兩一方二兩)大黃(五兩)梔子仁(十六枚大者)甘遂(三兩泰山者)黃連(五兩去須一方一兩)豉(一升熬)麻黃(五兩去節(jié))芒硝(二兩研)巴豆(一百枚去皮及心熬油研)上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以吐下為度。若不吐利。更加二丸。忌豬肉、冷水、葫蘆筍等。一方治傷食及癖實(shí)痰飲百病。有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熬。

    無(wú)梔子仁。名續(xù)命丸。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