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傷寒嘔噦(附論)

    作者: 朱梓

    夫傷寒嘔噦者。病在足陽明胃之經(jīng)也。足陽明之脈厥而上行。即令人氣逆。氣逆則嘔噦。

    仲景云。嘔多。雖有陽明證。慎不可下。蓋為此也。又傷寒嘔噦。熱在內(nèi)。及飲水停積所致者。證既不同。治亦隨異。不可不察。又傷寒病后。胃氣不和。此由初受病時。毒熱氣盛。

    多服冷藥瀉下。及飲冷水。病折以后。熱勢既退。冷氣乃動。故使心下堅牢。噫噦食臭。腹內(nèi)雷鳴。而瀉利。此由脾胃氣虛冷故也。又云。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而噦。若大下后。胃中虛冷。亦令致噦也。傷寒噦者。俗謂之咳逆者是也。KT近于噦。KT者。

    但胸喉間氣KT。寒不得下通。然而無聲也。若噦則吃吃然有聲者是也。聲者金也。胃受疾故嘔噦也。皆謂之疾。但輕重有差爾。虛寒相搏。反飲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言胃氣虛竭。傷寒大吐之后。極虛。極汗出者。其人外氣怫郁。復(fù)與之水。以發(fā)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即是觀之。噦KT皆胃疾可知矣。經(jīng)曰。趺陽脈浮。則為氣KT。脈滑為噦。此為醫(yī)咎。責(zé)虛取實之過也。大抵妄下之后。胃虛氣逆。則成噦也。經(jīng)曰。溫家若下之太早。則噦。本虛。

    攻其熱則噦。而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諸如此者。皆下之后。胃虛而噦者也。然KT者。正為水寒相搏。必曰小青龍湯去麻黃。加附子而可矣。至于噦者。則又熱氣擁郁。氣不得通而成者也。輕者有和解之證。重者有攻下之候。經(jīng)曰。有潮熱。時時噦。與小柴胡者。

    即是和解之證也。噦復(f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即可攻之候也。傷寒至于噦。

    則病以極也。非若渴煩等輕緩之候。如太陽中風(fēng)。以火劫發(fā)汗。陰陽俱虛竭。身體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jié)M微喘??诟裳薁€?;虿淮蟊?。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是言其極也。

    又不尿。腹?jié)M加噦者。不治。是為真病。其若是者。雖有神醫(yī)術(shù)。當斯脫絕之候。又何以措其手足哉。傷寒熱毒瓦斯盛。多服涼藥。及飲冷水。病折以后。熱勢既退。胃氣乃虛。故使胸滿氣逆。心腹堅痞。必嘔噦也。

    白術(shù)散治傷寒后。胃虛逆。嘔噦。不納飲食。

    白術(shù)(二分)訶黎勒(一兩用皮)高良姜(半兩銼)丁香(半兩)肉桂(半兩去粗皮)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桔梗(半兩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濃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茯苓散

    (出圣惠方一名赤茯苓湯)

    治傷寒嘔噦。心下痞滿。胸膈間宿有停水。

    頭眩心悸。

    赤茯苓(一兩)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一兩湯洗去白瓤焙)芎(半兩)白術(shù)(半兩)人參(一兩去蘆頭)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

    半夏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嘔噦。心胸不利。頭目昏重。不下飲食。

    半夏(一兩湯浸七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人參(三分去蘆頭)枳實(半兩麩炒令黃)前胡(半兩去蘆頭)訶黎勒(一兩用皮)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白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服冷藥過多。寒氣傷胃。嘔噦不止。

    白豆蔻(一兩去皮)白術(shù)(一兩)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高良姜(半兩銼)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

    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胃虛氣逆。嘔噦不止。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草豆蔻(半兩去皮)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干姜(半兩炮制)濃樸(一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搗篩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時熱服。

    治傷寒后胃虛。嘔噦不止方。

    (出圣惠方)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人參(半兩去蘆頭)生姜(一分)上細銼。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丁香散

    (出圣惠方)

    治傷寒后。胃虛嘔噦。不下食。

    丁香人參(去蘆頭)陳橘皮(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各三分用皮)藿香(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和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傷寒后。嘔噦不止。心腹痞滿。不下飲食。

    (出圣惠方)陳橘皮(湯浸二兩去白瓤焙)訶黎勒(一兩用皮)白術(shù)(三分)上搗羅為散。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傷寒后嘔噦。不下飲食。

    (出圣惠方)半夏(一兩湯洗七次去滑)草豆蔻(一兩去皮)丁香(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不計時候。以濃生姜湯。調(diào)下一錢。

    治傷寒后嘔噦。胸滿。不下食方。

    (出圣惠方)人參(二兩去蘆頭)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搗羅為散。

    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半夏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胃氣逆冷。食已。嘔噦即欲吐。

    半夏(一兩湯洗七次炒干)白茯苓(去黑皮一兩)枳殼(去瓤麩炒)人參(各半兩)白術(shù)(一兩半)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一分。拍碎。煎七分。去滓。溫服。日二。

    橘皮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不止。

    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前胡(去蘆頭)甘草(炙銼各一兩)白術(shù)(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二。

    茯苓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胸膈氣滿。嘔噦。不納飲食。

    白茯苓(去黑皮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半兩)人參白術(shù)五味子(各三分)枳實(去瓤炒半兩)半夏(湯浸七次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生姜半分。拍碎。

    棗三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后。服冷藥過多。胃寒嘔噦。不下飲食。

    人參白術(shù)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丁香(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臍)陳橘皮(湯浸去白炒各一兩)桂(去粗皮)干姜(炮各半兩)上粗搗篩。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姜半分。拍碎。粳米半匙。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藿香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不定。飲食不下。

    藿香葉(一兩)丁香白豆蔻(去皮各一兩)高良姜(炒)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各半兩)上粗搗篩。水一盞。每服三錢。煎至七分。去滓。食前熱呷服。

    濃樸湯治傷寒胃虛脾冷。嘔噦。不思飲食。

    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人參(各一兩)枇杷葉(炙拭去毛)肉豆蔻(去殼各半兩)白茯苓(去黑皮一兩半)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空心食前。

    人參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不定。胸滿煩躁。

    藿香葉(三分)人參(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甘草(炙銼各一兩)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人參丸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四五日。嘔噦有痰。胸膈不利。

    人參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兩)半夏(湯洗七次二兩)上搗羅為末。用姜汁作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送下。

    定氣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時多嘔噦不止。

    高良姜(半兩)草豆蔻(去皮一枚)甘草(炙)木香(炮各一分)上用酒浸。

    裹煨令香熱。焙干。搗羅為散。每服二錢。醋湯調(diào)下。

    通正散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噦逆。嘔吐不止諸虛氣妄行。

    丁香干柿蒂(各一兩)蓮子肉(五十枚去心)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

    飯飲亦得。

    丁香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不止?;蛲滤崴?。

    丁香(三分)濃樸(去粗皮生姜汁炙)干姜(炮各一兩)高良姜(一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治一切冷氣吐逆。

    柿蒂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不止。

    干柿蒂(七枚)白梅(三枚)上粗搗篩。只作一服。用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

    溫服。

    不拘時。

    蓽澄茄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日夜不定。

    蓽澄茄高良姜(各三分)上粗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十余沸。入醋少許。攪勻。

    去滓。熱服。不拘時。

    高良姜湯

    (出圣濟總錄)

    治傷寒嘔噦。心腹冷疼。痰逆不消。

    高良姜甘草(炙銼各半兩)半夏(湯洗遍炒黃)桂(去粗皮各一兩)上粗搗篩。

    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溫服。兼治一切冷氣。心腹疼痛。

    愈噦湯治傷寒下后噦者。

    香附子(三兩炒)橘皮生姜(切各一兩)上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溫服五合。

    三和湯治病患脾脹。善噦。四肢滿。

    橘皮濃樸檳榔白術(shù)甘草(炙)紫蘇海金沙(各二兩)木通(三兩)上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蘆根飲子

    (出千金方)

    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及干嘔不下食。

    生蘆根(切)青竹茹(各一升)粳米(三合)生姜(三兩)上以水七升。先煮千里鞋底一只。取五升。澄清。下藥。煮取二升米。隨便飲。不瘥重作。取瘥。

    治傷寒后嘔噦方

    (出千金方)通草(三兩)生蘆根(切一升)橘皮(一兩)粳米(三合)上咀。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瘥更作。瘥止。

    治傷寒病不止

    (出肘后方)以半夏熟洗。干末之。生姜湯。服一錢匕。

    小半夏湯

    (出活人書)

    治傷寒嘔噦。心下悸。痞硬。不能食

    (即后生姜汁半夏湯)。

    半夏加茯苓湯

    (一名小茯苓半夏湯)

    治嘔噦。心下痞硬者。以膈間有水。頭眩

    悸。

    半夏(一升洗)生姜(八兩去皮)茯苓(三兩)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

    去滓。

    溫分再服。忌羊肉、餳、酢等物。

    生姜汁半夏湯

    (出活人書)

    治胸內(nèi)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

    憒然無賴者。

    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洗)上以水三升。煎半夏。取一升。納姜汁。取一升半。

    綿漉。少冷。分二服。一日一夜服令盡。嘔噦亦得止者。停后服。忌羊肉、餳。

    甘草湯

    (出肘后方)

    治傷寒病不止。兼主天行。

    甘草(三兩炙)橘皮(三兩)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之。日三四服。

    取瘥。

    忌海藻、菘菜。

    又赤蘇湯

    (出肘后方)赤蘇(一把)上一味。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稍稍飲之。

    又干姜丸

    (出肘后方)干姜(六分)附子(七分炮)上搗篩。以苦酒。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日三服。

    酒飲下。皆得。忌食豬肉。

    甘竹茹湯治傷寒噦。

    甘竹茹(四兩)生白米(一升)上以水八升。煮之。取米熟湯成。去滓。分服。徐徐服。

    短劇茅根陳皮湯治春夏天行。傷寒胃冷變方。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切)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數(shù)數(shù)服之。盡服合之。止乃停。取微汗。有熱。減桂心一兩。忌生蔥。一方有葛根二兩。

    肘后橘皮甘草湯治嘔不止。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則氣逆。氣聞則噦。若

    大下后。

    甘草(一兩炙)橘皮(三兩)升麻(半兩)生姜(三兩)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盡服之。日三四作。當止。忌海藻、菘菜。

    麥門冬飲子治嘔逆。

    麥門冬(去心)蘆根人參(各一兩)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七合。去滓。分溫五服。

    徐徐服。常用有驗。

    又方

    飲生姜汁三二合。大良。

    又方

    枇杷葉去毛。煮飲之。作粥亦佳。

    又方

    研油麻。煮綠豆令爛。取半升許。以手掌大皮。燒作灰。篩之。納豆中。和食。

    蘆根飲治傷寒后。嘔噦反胃。干嘔不下食。

    生茅竹根竹茹(各三兩)生姜(四兩)大棗(十二枚)上咀。先將舊草鞋一只。凈洗。以水煮汁。澄清。每服三大錢藥。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服。

    人參訶子

    (出王氏博濟方)

    治傷寒氣不順。食嘔。胸不和。有時泄瀉。

    人參干葛地黃濃樸(各二分去皮)丁香(一分)訶子(七枚)豆蔻(一個去殼皮)上為細末。以水一盞。末二錢。入生姜、棗。同煎至五分。熱服。

    橘皮竹茹湯

    (出活人書)

    治嘔逆。

    橘皮(二兩)竹茹(一升)甘草(三兩炙)人參(半兩)半夏(一兩湯浸)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生姜六片。棗一枚。以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服。金匱方。

    橘皮干姜湯

    (出活人書)

    治噦。

    橘皮通草干姜(炮)桂心(各二兩)人參(一兩)甘草(半兩)上銼如麻豆。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奪命沉香散

    (出王氏博濟方)

    治傷寒嘔逆。結(jié)痞心胸。真氣虛弱。脈息沉細。

    正氣補充。

    沉香(一兩)舶上茴香青橘皮(去瓤)胡椒蓽澄茄川楝子陳橘皮(去瓤各一兩)上為細末。如患者。但得心頭有氣未斷。亦可服之二錢。蔥白三寸。擘破。入酒并童子小便。

    各半盞。同煎至六分。放溫。和滓服?;汲林卣?。不過三服。氣正脈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