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方》 歌訣

    作者: 朱梓

    太陽脈病證治法下三十九證

    震甲結(jié)胸之病項且強。其形亦如柔痙狀。邪結(jié)胸中俯仰難。陷胸丸子除凄愴。

    震乙頭疼發(fā)熱惡寒時。表未解而反下之。痞硬心胸成硬痛。陷胸湯用最相宜。

    震丙結(jié)胸傷寒六七日。脈緊而沉心下堅。熱實按之如石硬。陷胸湯劑更宜煎。

    震丁傷寒熱結(jié)十余日。水在胸中脅下淤。頭汗微微心有熱。陷胸湯下悉能除。

    震戊汗出復(fù)下大便難??识嘣镉譄o眠。日晡潮熱從心下。少腹堅來五六天。痛滿連臍不可近。氣虛腹內(nèi)更相煎。陷胸湯劑須臾進。餌下能教重病痊。

    震己脈滑而浮熱尚淺。按之心下痛難禁。治宜小陷胸湯主。此證名為小結(jié)胸。

    震庚宜汗反將冷水噴。劫之其熱腹中傳。肉上粟起或煩渴。文蛤五苓散可煎。熱先在表旋之猶震辛太少兩陽并病時。頭眩項強亦無期。心胸痞結(jié)非宜汗。當刺大椎肝肺俞。

    震壬婦人中風(fēng)七八日。發(fā)熱表邪還惡寒。經(jīng)水適來傳里候。脈遲脅滿礙胸間。身涼譫語結(jié)震癸寒熱中風(fēng)發(fā)有時。經(jīng)水適斷竟違期。熱入血室渾如瘧??膳c柴胡湯主之。

    離甲七日發(fā)熱微惡寒。卻教肢節(jié)更疼煩。雖疑心下猶存結(jié)。加桂柴胡和解安。

    離乙汗下曾經(jīng)五六日。小便不利渴煩強。寒熱往來胸脅滿。柴胡桂枝干姜湯。

    離丙頭汗惡寒為在表。心胸硬滿里傳推。明醫(yī)好辨陰陽證。識用柴胡表里宜。

    離丁嘔而發(fā)熱小柴胡。妄下還防熱結(jié)無。心下滿時成硬痛。陷胸湯劑與之蘇。

    離戊蒸蒸發(fā)熱辨陰陽。不與柴胡可較量。但是滿而不痛者。宜煎半夏瀉心湯。

    離己汗出作有時。心中痞滿更如斯。干嘔不寒表方解。十棗湯煎治里宜。

    離庚痞拘心下按之濡。脈在關(guān)浮熱反虛。實熱虛邪須識別。大黃黃連瀉心除。

    離辛心下痞而復(fù)惡寒。應(yīng)從內(nèi)熱表虛看。瀉心湯中加附子。因陽攻痞自能安。

    離壬下之成痞瀉心湯。不解其人渴飲漿??谠餆┘愉巡焕N遘咧幮Х浅?。

    離癸汗解之后胃不和。心胸痞硬噫難磨。腹中下利雷鳴響。益胃瀉心姜療瘥。

    兌甲反下之人利數(shù)行。水谷不化腹中鳴。滿胸痞硬加干嘔。胃弱心煩痞轉(zhuǎn)增。下之益甚非為熱。胃中硬是氣虛膨。正宜甘草瀉心療。內(nèi)補陰虛表亦清。

    兌乙心下硬時利不止。理中復(fù)與證猶添。石脂余糧湯最妙。后利須從小便參。

    兌丙汗吐下后猶不解。噫氣不除心下堅。痞硬而虛和胃氣。旋復(fù)代赭石湯煎。

    兌丁下后不可桂枝湯。汗出而喘亦同方。麻杏甘膏偏主療。除邪有法用之良。

    兌戊外證未除數(shù)下之。熱而遂利里虛為。痞硬表里俱不解。桂枝人參湯最宜。

    兌己汗下惡寒痞膈間。桂枝解表最宜先。大黃攻痞黃連佐。加入瀉心湯內(nèi)安。

    兌庚汗出傷寒熱弗瘳。心中痞硬里當求。嘔而下利猶兼吐。須用柴胡大者投。

    兌辛項頭不痛脈微浮。氣上攻心痞硬憂。當吐胸寒宜瓜蒂。能除喘息利咽喉。病患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腹。腹痛因引入陰筋。此名臟結(jié)邪相觸。

    兌壬吐下之時表里煩。惡風(fēng)燥熱口舌干。數(shù)升水飲猶然渴。白虎加參療可安。

    兌癸傷寒大熱若無多??谠镄臒┛誓魏巍1成蠍汉q有表。人參白虎自當和。

    坎甲脈浮發(fā)熱身無汗。麻黃湯療頗能除。湯而欲飲無他證。白虎五苓亦可祛。

    坎乙太少陽傳項強時。心中痞硬自難舒。慎無妄下詳其證。當刺大椎肝肺俞。

    坎丙太陽少陽來合病。自利黃芩湯主之。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下治偏宜。

    坎丁傷寒有熱在胸中。腹痛都緣邪氣攻。嘔吐黃連湯可用。陰陽升降始能通。

    坎戊傷寒八九日來深。風(fēng)濕頭煩痛怎禁。體重不能自轉(zhuǎn)側(cè)。桂枝附子飲宜斟。

    坎己大便硬時小便利。滲津發(fā)汗兩非宜。桂枝附子湯去桂。更加白術(shù)效尤奇。

    坎庚風(fēng)濕相搏骨節(jié)煩。屈伸頻掣苦艱酸。甘草附子湯煎下。固衛(wèi)風(fēng)邪即便寬。

    坎辛傷寒之脈浮而滑。表熱熱傳在里寒。白虎湯煎除內(nèi)外。益氣散熱自能安。

    坎壬傷寒脈結(jié)代而還。悸動心中不自寬。真氣內(nèi)虛邪更甚。炙甘草下便平安。

    陽明脈病證治法四十四證木甲不吐不下心煩憂。胃中郁熱如蒸油。陰陽之氣無偏勝。調(diào)胃承氣湯可投。

    木乙汗后脈遲不惡寒。身重氣短潮熱還。大便已硬腹中滿。大承氣飲下之寬。

    木丙惡寒多汗體微燒。外未解來熱不潮??膳c小承調(diào)胃氣。通時腹?jié)M病須消。

    木丁不轉(zhuǎn)失氣未可攻。腹中燥糞熱難容。大便硬少飲水噦。小承氣飲服之通。

    木戊傷寒不便十余日。日晡潮熱發(fā)邪言。獨語真如見鬼狀。直睛更覺識人難。怵惕尋衣微木己陽明之病汗何多。津液焦枯外泄過。譫語湯用小承氣。胃中燥硬即能和。

    木庚陽明譫語熱而潮。食反不能燥屎焦。便硬有時能食者。亦宜逐結(jié)大承條。

    木辛燥屎難容在胃中。譫語汗出此為風(fēng)。表虛里實證昏亂。承氣湯方大者通。

    木壬三陽合病要厘清。汗下還須仔細尋。腹?jié)M身重難轉(zhuǎn)側(cè)。不仁譫語屬陽明。微塵面垢少木癸二陽并病發(fā)潮熱。手足汗流大便難。太陽證罷下之愈。承氣湯宜大者飧。

    火甲脈浮而緊口中干。腹?jié)M喘熱不惡寒。發(fā)汗反教生譫語。燒針煩躁更無眠。下之又恐虛火乙渴欲飲水口舌干。中焦客熱燥煩添。人參白虎湯宜治。潤燥除邪病始痊。

    火丙脈浮發(fā)熱渴飲漿。小便不利客膀胱。豬苓湯利下焦熱。用下之時必得康。

    火丁脈若浮來更帶遲。里寒表熱更何疑。下利清谷知寒甚。四逆湯溫用卻宜。

    火戊陽明下后外有熱。手足溫而不結(jié)胸。心下懊饑不食。好將梔子豉湯攻。

    火己病在陽明發(fā)熱潮。大便溏泄小便調(diào)。胸脅硬滿邪猶在。服了柴胡病自消。

    火庚脅滿而嘔大便難。更看吞上白苔瘢。柴胡湯主通津液。胃氣因和汗然。

    火辛脈弦浮大辨陰陽。短氣不通脅滿張。嗜臥鼻干不得汗。一身面目悉皆黃。溲難潮熱時火壬脈但浮時無里證。表邪猶合用麻黃。不尿腹?jié)M猶加噦。關(guān)格之病入膏肓。

    火癸發(fā)汗小便自利者。津液內(nèi)竭不可攻。自欲大便猶有硬。土瓜豬膽蜜導(dǎo)通。

    土甲陽明病若得遲脈。汗出多而微惡寒。未解之時宜發(fā)汗。桂枝湯下表和安。

    土乙脈浮無汗屬陽明。表實還教喘不停。發(fā)汗麻黃湯可用。熱邪解散病安寧。

    土丙陽明頭汗身無汗。劑頸而還渴飲漿。瘀熱發(fā)黃溲不利。定當速餌茵陳湯。

    土丁喜忘陽明蓄血間。雖然屎硬便非難。若教黑色邪傳里。抵當速下自然痊。

    土戊陽明下后覺心煩。初硬后溏仔細看。若果胃中有燥屎。大承氣法下之安。

    土己日晡發(fā)熱如瘧狀。審看內(nèi)外更詳之。脈實大承氣湯下。脈浮發(fā)汗桂枝宜。

    土庚下后不便六七日。煩熱腹?jié)M痛相纏。是知燥屎宿食故??膳c大承湯劑煎。

    土辛小便不利大便難。微熱時時喘不眠。宿食胃中猶燥結(jié)。大承氣劑下之寬。

    土壬食谷不受嘔更饒。茱萸湯劑始能調(diào)。服湯愈其緣何故。當易別方理上焦。

    土癸惡寒汗出太陽經(jīng)??识l(fā)熱屬陽明??嗜绮恢剐皞骼铩=蛞赫{(diào)和用五苓。

    金甲趺陽脈澀更兼浮。脾約胃強津液留。大便難時小便數(shù)。麻仁潤燥最相投。

    金乙三朝發(fā)汗猶不解。發(fā)熱蒸蒸入胃間。調(diào)胃承氣湯煎服。胃中邪熱下之安。

    金丙傷寒腹脹熱邪招。吐后緣知在上焦。此是熱邪傳入胃。調(diào)胃承氣亦能消。

    金丁若吐若下若發(fā)汗。小便因數(shù)大便堅。微煩為熱入里候。用小承氣病即痊。

    金戊傷寒得病六七日。大便硬時小便利。里實胸滿可攻之。大承氣湯為要劑。

    金己目不了了睛不和。微熱便難實更多。此是內(nèi)邪危惡證。大承氣劑急消磨。

    金庚陽明發(fā)熱汗尤多。津液將枯可奈何。入腑之邪攻宜急。大承氣劑下之瘥。

    金辛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邪傳入臟急須攻。大承氣劑下腑熱。潤燥除邪有大功。

    金壬腹?jié)M不減實熱堅。雖有稍減不足言。大滿大實當除下。承氣湯宜大者煎。

    金癸少陽合病與陽明。脈滑而數(shù)宿食癥。少陽脈勝陽明負。下劑還宜用大承。

    水甲脈數(shù)下后為合熱。六七日來大便難。喜饑消谷因瘀血。抵當湯下即能痊。

    水乙七八日后身色變。其色渾如橘子黃。小便不利腹微滿。便宜速服茵陳湯。

    水丙傷寒發(fā)熱要消詳。瘀在胃中身必黃。梔子柏皮湯可療。除邪散熱效非常。

    水丁傷寒發(fā)熱瘀在里。表濕身黃甚法消。赤小豆湯除濕熱。麻黃加入與連翹。

    少陽脈病證治法一證

    紀甲未經(jīng)吐下脈沉緊。脅滿往來寒熱時。干嘔邪傳半表里。柴胡湯劑正相宜。

    太陰脈病證治法三證

    母甲太陰之病脈浮時。發(fā)汗還當用桂枝。在表之邪隨汗散。四肢煩痛頗相宜。

    母乙自利不渴太陰病。中焦寒在里當溫。臟中須識因寒故。用藥之時四逆純。

    母丙誤下因成腹痛時。桂枝加芍最相宜。若教大實當除下。桂枝大黃湯主之。

    少陰脈病證治法二十三證

    天甲少陰發(fā)熱脈猶沉。其病應(yīng)于表部尋。邪氣未深微發(fā)汗。麻黃附子細辛斟。

    天乙少陰得病二三日。附子麻黃甘草湯。邪未深時無里證。和營益衛(wèi)散之良。

    天丙心煩之候更無眠。寒極須從變熱看。黃連阿膠湯與服。扶陰散熱便能安。

    天丁少陰得病口中和。其背惡寒問灸科。附子湯煎寒可散。陰消陽助起沉。

    天戊身體疼痛手足寒。浮沉細向脈中看。脈浮可汗沉寒甚。便與溫經(jīng)附子煎。

    天己病利頻多血與膿。桃花湯用有神功。下焦不約里寒甚。扶氣散寒益胃中。

    天庚少陰腹痛四五日。小便不通內(nèi)結(jié)深。下利頻頻便膿血。桃花湯效莫沉吟。

    天辛少陰吐利病難任。手足寒邪厥冷侵。煩躁陽爭將欲死。茱萸湯可散沉陰。

    天壬少陰下利咽喉痛。胸滿心煩邪內(nèi)傳??膳c豬膚湯散熱。調(diào)陰益胃自能痊。

    天癸二三日病少陰傳。咽痛時將甘草煎。不愈更尋何法治。選將桔梗妙湯痊。

    人甲少陰之病入咽中。言語聲難瘡在嚨??嗑萍鍦l漱咽。解煩除熱有神功。

    人乙病來相搏少陰中。咽痛寒邪客氣沖。半夏湯煎頻咽服??蓪⒋朔ㄔ倥酝?。

    人丙少陰主水自調(diào)和。寒不能禁下利多。惟有白通湯可用。散寒溫里病當瘥。

    人丁干嘔而煩下利并。厥逆無脈要醫(yī)明。白通湯內(nèi)加豬膽。暴出脈死微續(xù)生。

    人戊真武湯煎制水氣。少陰證治問元因。四肢沉重兼腹痛。小便不通自利頻。嘔加生姜除苓恐人己手足厥逆利清谷。面赤身熱不惡寒。陰盛格陽脈微絕。通脈四逆治之安。面時赤色加參亦人庚少陰四逆肢不溫。有時泄下還腹痛。小便不通或咳悸。四逆散煎即可用。再加干姜五湯療人辛少陰下利六七日??榷蓢I更無眠。心煩口渴知其熱。滲泄豬苓湯治痊。

    人壬少陰得病二三日??谠镅矢杉毕轮?。邪未深時熱已甚。大承氣劑用之宜。

    人癸少陰自利色純青??谠镅矢商N熱蒸。心下邪盛猶自痛。大承氣劑療之平。

    地甲少陰之病六七日。腹?jié)M不便速下宜。壅甚陽明勝腎水。大承氣劑效偏奇。

    地乙少陰之病脈沉沉。外證未形何處尋。四逆湯煎宜急療。溫中即可散邪陰。

    地丙欲吐不能手足寒。胸中實者吐之寬。膈間痰飲成干嘔。四逆湯溫始得安。

    厥陰脈病證治法十九證

    干甲蛔厥其人靜復(fù)煩。此為胃弱臟中寒?;茁勈吵魰r當吐。溫臟烏梅丸下安。

    干乙脈滑而厥可消詳。有熱之時在里藏。白虎湯煎除內(nèi)熱。手足厥逆灸之良。

    干丙手足厥寒脈細微。除非四逆入當歸。陽虛陰弱須生助。愿得良醫(yī)辨病機。

    干丁厥逆其人內(nèi)久寒。散寒始得助陽還。當歸四逆辛溫味。加入姜萸病即安。

    干戊大汗出時熱不去。四肢拘急痛難當。惡寒下利厥而逆。散寒復(fù)陽四逆湯。

    干己內(nèi)外雖分汗下余。陽虛陰勝總無殊。因而厥冷無津液。四逆回陽病可除。

    干庚胸中實結(jié)滿而煩。厥冷雖饑不可餐。脈乍緊時邪內(nèi)陷。須當瓜蒂吐之安。

    干辛厥而心悸水猶停。入胃還教下利并。欲治厥時先治水。茯苓甘草劑偏靈。

    干壬咽喉不利吐膿血。寸脈沉遲手足寒。麻黃升麻湯主治。里虛便泄治尤難。

    干癸傷寒本自寒下者。復(fù)因吐下更增寒。寒格之時食即吐。芩連姜參等分煎。

    坤甲下利清谷內(nèi)有寒。身熱不解外增煩。汗出而厥陽虛甚。通脈四逆湯可餐。

    坤乙利無津液熱傷氣。氣虛后重轉(zhuǎn)難通。堅腎濃腸難散熱??嗪髦伟最^翁。

    坤丙下利腹?jié)M身疼痛。里有寒邪表未通。四逆湯煎利可止。身疼更與桂枝攻。

    坤丁下利而渴欲飲漿。有熱在內(nèi)要參詳。白頭翁湯服之愈。散郁涼中作主張。

    坤戊下利還將譫語并。就中燥糞辨分明。此為胃實腸虛證。良劑之中選小承。

    坤己下利之后卻更煩。按而心下亦非堅。乘虛客熱胸中滿。梔子豉湯吐即安。

    坤庚嘔而脈弱邪傳里。里若虛時小便多。身熱微微還見厥。急煎四逆救沉。

    坤辛干嘔之時吐沫涎。更兼頭痛上攻煎。散寒溫里茱萸劑。治得其方亦可痊。

    坤壬嘔而發(fā)熱用柴胡。此證多由胃氣虛。怫郁諸經(jīng)并表里。良醫(yī)審視莫模糊。

    霍亂脈病證治法六證

    霍甲惡寒而利脈猶微。利止須知血已虧。四逆加參兼益血。臨時消息可施為。

    霍乙頭疼發(fā)熱陰陽半。欲飲不飲辨機關(guān)。熱重當煎五苓散。寒多急與理中丸。

    霍丙吐利止時內(nèi)自和。身疼猶是表邪多。解外有法汗之愈。當用桂枝湯療瘥。

    霍丁發(fā)熱惡寒汗出時。上吐下利里虛為。四肢拘急厥而冷。四逆湯煎主治之。

    霍戊既吐且利小便利。脈微欲絕大汗?jié)n。內(nèi)寒外熱利清谷。救之速投四逆劑。

    霍己吐下之余津液微。汗出而厥脈如絲。通脈四逆加豬膽。拘急不解好為之。

    陰陽易勞復(fù)脈病證治法六證

    勞甲陰陽差易病其人。少氣強交體重身。熱上沖胸頭不舉。陰中小腹急難容。拘攣膝脛難勞乙大病新瘥又復(fù)勞。枳實梔子豉湯熬。宿食還加大黃用?;蚪饣蛳卤娣趾痢?/p>

    勞丙瘥后傷寒還發(fā)熱。小柴胡可去其。脈浮汗解沉實下。消息合宜自安和。

    勞丁傷寒瘥后致脾虛。腰下重緣水氣瘀。牡蠣澤瀉散主治。利其小便病能除。

    勞戊喜唾應(yīng)知胃上寒。猶疑瘥后有邪干。胃間津液須溫潤。咽下理中丸便寬。

    勞己傷寒解后氣羸虛。氣逆欲吐體不舒。竹葉石膏為主治。和調(diào)胃氣病皆除。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