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促發(fā)病時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夫肺氣面目四肢浮腫。其候咳嗽脹滿。狀如水氣。蓋肺主氣。氣為陽。陽體輕虛。為寒所折。攻發(fā)于外。散于皮膚。氣逆浮腫。內(nèi)經(jīng)論久嗽不止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榷?jié)M不欲飲食。此皆寒聚于胃關(guān)于肺。使人痰飲結(jié)聚。多涕唾。而面目浮腫氣逆也。
方
澤漆散
(出圣惠方)
治肺氣壅盛。攻頭目四肢浮腫。胸膈痰逆不下食。
澤漆(一兩)羌活(三分)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旋復(fù)花(三分)貝母(一兩炮令微黃)半夏(二兩湯浸七次去滑)豬苓(一兩去黑皮)前胡(三分去蘆頭)大腹皮(三分銼)漢防己(一兩)桑根白皮(三分銼)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干)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郁李仁湯
(出圣惠方)
治肺氣面目浮腫。咳嗽煩熱。心腹壅滯。胸膈氣促。
郁李仁(湯浸去皮尖炒二兩)赤茯苓(去黑皮)貝母(炒)防己商陸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紫蘇莖葉木香桑根白皮(銼)陳橘皮(湯浸去白焙)檳榔(銼各一兩)上搗篩。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入生姜一片。大棗三枚。煎至七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忌生冷、雞、魚、蒜。
大腹皮散治肺臟氣壅滯。關(guān)膈不通。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坐臥不得。
大腹皮(三分銼)漢防己(半兩)桑白皮(三分銼)木通(三分銼)赤茯苓(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令微炒)甜葶藶(一兩半隔紙炒)澤漆(三分)桂心(半兩銼)百合(三分)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
煎
赤茯苓散
(出圣惠方)
治肺氣攻注四肢。遍身虛腫。按之沒指。心腹氣滯。大
小便澀。狀如赤茯苓(一兩)漢防己(一兩)川大黃(一兩半銼碎微炒)檳榔(三分)柴胡(一兩去苗)紫蘇莖葉(三分)桑白皮(一兩銼)甜葶藶(三分隔紙炒令紫色)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
杏仁散治肺臟積壅。氣滯不通。痞把上焦。忽背上心前有一處疼痛。背膊勞倦。
面目浮腫杏仁葶藶(隔紙炒)馬兜鈴柴胡(去苗)麻黃(去根節(jié)煮去沫)射干貝母(去心各一分)皂莢(半兩燒存性)甘草(炙一錢半)上為末。每服二錢。食后。以綿裹含化咽津。
馬兜鈴散
(出圣惠方)
治肺氣咳嗽。喘急煩悶。面目浮腫。
馬兜鈴(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漢防己(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天門冬(三分去(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陳橘皮散
(出圣惠方)
治肺氣攻四肢。腫滿疼痛。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射干(三分)漢防己(半兩)赤茯苓(一兩)大腹皮(一兩銼)澤瀉(三分)澤漆(半兩)桑根白皮(三分銼)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
入黑豆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漢防己丸
(出圣惠方)
治肺臟氣壅。面目四肢浮腫。喘促咳嗽。胸膈滿悶煩
熱。
漢防己(一兩)商陸(一兩)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半銼)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蛤蚧(一對頭尾全者涂酥炙微黃)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末。煉蜜和丸。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二十丸。粥飲下亦得。
葶藶丸
(出圣惠方)
治肺氣喘促煩熱。面目浮腫。大腸不利。
甜葶藶(一兩炒紫色隔紙)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令微黃)馬兜鈴(一兩)漢防己(一兩)郁李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皂莢(無蛀者入小便浸二宿后去黑皮涂酥炙焦黃搗末一兩)雞子黃(五枚瀉紙上焙干為末)上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生姜湯下二十丸。
大黃葶藶丸
(出圣惠方)
治肺氣咳嗽。頭目虛腫。大便秘澀。
甘草(煨令微黃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甜葶藶(半兩隔紙炒紫)前胡(三分去蘆頭)巴豆(一兩研紙裹壓去油)上為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空心以粥湯下三丸。
葶藶丸
(出圣惠方)
治肺氣咳嗽。面目虛腫。大便秘澀。
甜葶藶(隔紙炒二兩)郁李仁(去皮炒二兩)防己(半兩)桑根白皮(銼炒二兩)上為末。煮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湯下。不計時候。
葶藶丸治肺氣喘息。面目浮腫。
葶藶子(隔紙炒)陳橘皮(湯浸去白)柴胡(去苗)棗肉(研各一兩)上先搗前三味細羅為末。煉蜜以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煎杏仁湯下二十丸。日二。
馬兜鈴湯治肺臟虛實不調(diào)。痰滯咳嗽。面目浮腫。頰赤虛煩。
馬兜鈴麻黃(去節(jié))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兩)上搗篩。每服三錢。水一盞。入沙糖少許。同煎至六分。食后臨臥去滓溫服。
獨圣餅治肺喘嗽。面腫。四肢浮。
蛤蚧(一對雌雄頭尾全者凈洗可用法酒和蜜涂炙熟)人參(紫團參一株如人形者良)上搗羅為末。熔蠟四兩濾去滓。和藥末作六餅子。每服空心用糯作薄粥一盞。投藥一餅。趁熟細細呷之。
瀉白散
(出楊氏家藏方)
治肺氣上奔咽膈。胸膈隘滿。喘急不止。甚者頭面浮
腫。腹脹小便桑白皮紫蘇葉人參(去蘆頭)漢防己甜葶藶(微炒)半夏(湯浸七次)麻黃(去根節(jié)以上七味各一兩)甘草(半兩炙)陳橘皮(去白二分)吳茱萸(湯浸七次焙干三分)上件
皂莢丸治肺氣喘急。面目浮腫。
皂莢(如豬牙者去黑皮涂酥炙)防己(各一兩)葶藶(隔紙微炒一分)上為末。
用棗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煎桑根白皮湯下。不拘時。
主肺氣上逆急喘無度。面腫唇焦方。
(余居士選奇方)百部(二兩)丹參桑白皮紫菀女菀杏仁(各半兩)五味子(一分)人參甘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