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 肺臟傷風(fēng)冷聲嘶不出(附論)

    作者: 朱梓

    夫腑臟皆受氣于肺。肺主于氣。氣為陽。陽氣平和則聲通暢也。若形寒飲冷。兩寒相感則傷于肺。是以風(fēng)冷為陰。陰邪搏于陽。陰陽不調(diào)。氣道不通。故令聲嘶不出也。

    半夏散治肺臟外傷風(fēng)冷。聲嘶言不能出。胸膈氣滯。

    半夏(半兩湯浸七次去滑)細(xì)辛(三分)桔梗(半兩去蘆頭)桂心(二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陳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前胡(半兩去蘆頭)紫菀(半兩洗去苗土)枳殼(半兩麩炒去瓤微黃)桑根白皮(半兩銼)木通(半兩銼)貝母(半兩煨令微黃)柴胡(半兩去苗)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訶黎勒皮(半兩)上為散。

    每服四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忌生冷。

    熱面

    生地黃煎治肺臟氣壅外傷風(fēng)寒。語聲嘶不出。咽喉干痛。

    生地黃汁(一升)生姜汁(二合)生麥門冬汁(半斤)牛酥(五兩)白蜜(半斤)棗肉(三桂心(一兩)貝母(一兩煨令微黃)細(xì)辛(一兩)菖蒲(一兩)皂莢子仁(一兩微炒)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上為細(xì)散。入前地黃煎中。攪令勻。不計(jì)時(shí)候。

    麻黃散治肺臟傷風(fēng)冷。語聲嘶不出。喘促痰逆。

    麻黃(三分去根節(jié))五味子(三分)桂心(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半夏(半兩洗去滑)人參(三分去蘆頭)干姜(半兩炮制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

    紫菀湯治肺臟傷風(fēng)冷。語聲嘶不出。喘息不得。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五味子(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麻黃(半兩去根節(jié))赤茯苓(三分)木通(半兩銼)陳橘皮(三分洗去白)杏仁(一兩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散。每

    貝母丸治肺臟傷風(fēng)冷。喘促咳嗽。言語聲嘶。咽喉不利。

    貝母(半兩煨令微黃)細(xì)辛(三分)桂心(一兩)菖蒲(三分)甘草(一分炙銼)百合(半兩)紫菀(三分洗去苗土)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上為末。煉蜜和丸。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jì)時(shí)候。以綿裹一丸。含化咽津。

    附子散

    (出圣惠方)

    治肺臟傷風(fēng)冷。語聲嘶不出。或吃食后虛喘。

    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麻黃(一兩去根節(ji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杏仁(一兩洗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菖蒲(半兩)肉桂(一兩去粗皮)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茯苓(三分)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生姜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

    稍熱

    五味子散

    (出圣惠方)

    治肺臟風(fēng)冷。背寒語聲嘶不出??人詺獯薄?/p>

    五味子(半兩)桂心(一兩)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款冬花(半兩)桔梗(半兩去苗)雞蘇莖葉(一兩)干姜(半兩炮制銼)上為散。每服三錢。水一中盞。入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計(jì)時(shí)候。稍熱服。

    菖蒲煎治肺臟傷風(fēng)冷。聲嘶。宣肺順氣通聲。

    菖蒲(一兩末)桂心(一兩末)生姜(半斤絞取汁)白蜜(十兩)上件藥。先以水一大盞。煎菖蒲、桂心取五分。次入姜汁并蜜。煉成煎。不計(jì)時(shí)候。取一茶匙。含化咽津。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