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上經(jīng)于列宿。下臨于方隅。故丹天之氣。經(jīng)于牛女奎璧。臨于戊癸之天之丙辛然之者六十日有奇。有奇。謂八十七刻半。厥陰木。為風化用事。風氣流行。陽氣發(fā)動。萬物發(fā)生以應春。此初氣主也。自斗建卯。至巳之中。則是春分至立夏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陰君火。
為熱化用事。暄淑乃行。君德之象。不同炎暑以應夏。此二氣主也。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
則是小滿至小暑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陽相火。暑化用事。此司天之位。炎暑乃行。以應長夏。此三氣主也。自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則是大暑至白露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陰土。濕化用事。云雨乃行。此四氣主也。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則是秋分至立冬之末。六十日有奇。陽明金。燥化用事。清涼乃行。此五氣主也。自斗建亥正。至丑之中。則是小雪至小寒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陽水。寒化用事。在泉之末。嚴凝乃行。此終氣主也。歷法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一歲二十四氣。七百二十氣為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為六十年。
太過不及斯可見。且經(jīng)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一步凡六十日有奇。六六三百六十日。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以成一氣之令。千載而有定。此主氣之常也。故曰。地氣主靜而守護。何謂客。子午之歲。少陰司天。丑未之歲。太陰司天。寅申之歲。少陽司天。卯酉之歲。陽明司天。辰戌之歲。太陽司天。巳亥之歲。厥陰司天。以客加主。而推其變。故曰。天氣動不息。其六氣之源則同。六氣之緒則異。何也。蓋天之氣。
始于少陰而終于厥陰。地之氣。始于厥陰而終于太陽。是故當其時而行。變之常也。非其時而行。變之災也。故曰令。其所謂春行夏秋冬之令。冬行春夏秋之令。此客加主之變也。故其主化政令之常。有豪雨疾風迅雷飄電之變。冬有爍石之熱。夏有凄風之清。此無他天地之氣。勝復郁發(fā)之故也。是說也五氣麗平。太過不及之征也。又有所謂平氣者。故有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太乙天符五者所謂敷和。升明。備化。審平。靜順。之紀也。何謂天符。如木運上見厥陰。運與司天合也。何謂歲會。如木運臨丁。天運之丁運與年支合也。何謂太乙天符。天運上見少陰。年辰臨午之類。至于同天符。同歲會。以太過不及下加而然。
如木運太過。下加厥陰曰同天符?;疬\不及。下加少陰少陽之類曰同歲會。素問六微旨曰。
天符為執(zhí)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邪中執(zhí)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惟有歲氣之平。天地之氣得其中。則民無災變之異。故自前五者而然。又有所謂勝復而致變者。如木運不及則金勝。火為木之子。復能勝金。則肺反受邪子為母復仇也。何謂化氣。如甲己化土。余仿此?;良姿绕鸨?shù)至戊辰為龍。龍有變化之象。戊為土。故甲己化土。余仿此。何謂正化對化。玄珠曰。六氣分正化對化。少陰正化于午。對化于子。厥陰正化于亥。
對化于巳。太陰正化于未。對化于丑。少陽正化于寅。對化于申。陽明正化于卯。太陽正化于戌。對化于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為醫(yī)之道。須氣之旨。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勝有復。若夫脈有氣應則平。故曰從其其氣則病。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難以一言括。在乎參稽是圖也。甲己歲氣土化之圖。
甲歲土太過。歲運天。敦阜之紀。平氣備化。甲歲南政。太宮之音。
歲氣雨濕流行。至陰內(nèi)濕。物化充成。其變震驚。飄驟崩潰。腎水受邪。病有腹痛。清厥體溏泄臨辰戌為歲會(甲辰。甲戌)。上見太陰為同天符(甲辰。甲戌)。
己歲土不及。歲運天。卑監(jiān)之紀。平氣備化。己歲南政。少宮之音。
歲氣風寒大作。雨乃愆期。草木秀而不實。脾土受邪。病則飧泄霍亂。肢體重腹痛。肝木克臨辰戌丑未為歲會(己丑。己未)。上見太陰為太乙天符(己丑。己未)。
乙庚歲氣金化之圖。
乙歲金不及。歲運素天。從革之紀。平氣審平。乙歲北政。少商之音。
歲氣炎火盛行。乃至爍石流金。涸泉焦草。肺金受邪。病則肩背脊膂重。鼽血。血便注下臨酉為太乙天符(乙酉)。又為歲會。上見陽明為天符(乙卯)。復則水勝火。寒雨暴至。冰雹霜雪。
庚歲金太過。歲運素天。堅成之紀。平氣審平。庚歲北政。太商之音。
歲氣燥行。天氣潔。地氣明。陽氣隨陰。肅殺凋零。肝木受邪。病則腹脅痛。目赤體重。
胸之臨酉為歲會。庚酉上見陽明為天符(庚子。庚午)
丙辛歲氣水化之圖。
丙歲水太過。是歲雨冰雪霜不時降。濕氣變物。歲運玄天。流衍之紀。平氣靜順。丙歲北政歲氣天地寒凝。其變冰霜雪雹。心火受邪。病則身熱煩躁,心中寒。甚則腹脛腫。喘咳。
臨子為歲會(丙子)。上見太陽為天符(丙戌。丙辰)。
辛歲水不及。歲運玄天。涸流之紀。平氣靜順。辛歲北政。少羽之音。
歲氣水泉減。草木茂。腎水受邪。病則身重。濡瀉腫滿。腰膝痛。足痿清厥。甚則腫。
腎臨丑為同歲會(辛丑。辛未)。上見太陰。下見太陽。為同歲會。則大寒蟄藏。
丁壬歲氣木化之圖。丁歲木不及。是歲天地凄愴。日月昧。雨非雨。晴非晴。雨氣慘然。
歲氣燥氣乃行。生氣不正。涼雨時降。風雪并興。草木晚榮。物氣內(nèi)濕。肝木受邪。病中清痱痤臨卯為歲會(丁卯)。上見厥陰為天符(丁巳。丁亥)。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
壬歲木太過。歲氣蒼天。發(fā)生之紀。平氣敷和。壬歲北政。太角之音。
歲氣風氣流行。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變振拉摧拔。脾土受邪。病飧泄、食減體重、腹痛戊癸歲氣火化之圖。戊歲火太過。是歲火燔灼。水泉涸。物焦槁。歲運丹天。赫曦之紀。平氣升明。戊歲北政。太征之音。
歲氣陰氣內(nèi)化。其變則炎烈沸騰。肺金受邪。病則發(fā)瘧。少氣喘咳。血溢注。胸脅痛。
心火臨子為太乙天符。上見少陰少陽為天符。
癸歲火不及。歲運丹天。伏明之紀。平氣升明。癸歲北政。少征之音。
歲氣寒乃大行。火令不正。物生不長。陽氣屈伏。蟄蟲早藏。心火受邪。病則胸脅膺背痛。
悸陰臨卯酉為同歲會(癸酉。癸卯)。
子午歲氣熱化之圖
少陰司天陽明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太陽寒水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厥陰濕土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少陰君火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太陰濕土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少陽相火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陽明燥金
丑未歲氣濕化之圖
太陰司天太陽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厥陰風木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少陰君火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太陰濕土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少陽相火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陽明燥金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太陽寒水
寅申歲氣火化之圖
少陽司天厥陰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少陰君火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太陰濕土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少陽相火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陽明燥金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太陽寒水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厥陰風木
卯酉歲氣燥化之圖
陽明司天少陰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太陰濕土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少陽相火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陽明燥金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太陽寒水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厥陰風木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少陰君火
辰戌歲氣寒化之圖
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少陽相火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陽明燥金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厥陰風木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少陰君火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
巳亥歲氣燥化之圖
厥陰司天少陽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陽明燥金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太陽寒水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厥陰風木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少陰君火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太陰濕土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少陽相火
風制法
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圣散。術(shù)麻散。小續(xù)命湯。防風湯。消風湯。消風丸。
暑制法
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白虎湯桂苓湯。碧玉散。玉露散。排風湯。玉露丸。
濕制法
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術(shù)木香散。五苓散。桂苓白術(shù)丸。葶藶木香散。石膏散。橘皮白術(shù)散。益元散。神功散。
火制法
火淫于內(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涼膈散。八正散。解毒丸。
燥制法
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大、小承氣湯。調(diào)胃散。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葶藶丸。潤腸丸。四生丸。
寒制法
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姜附湯。二姜丸。四逆湯。術(shù)附湯。附子理中丸。戊己丸。
獨治于內(nèi)者
承氣湯。陷胸湯。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丸。
獨治于外者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魚膽丸。
兼治于內(nèi)者
防風通圣散。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小柴胡飲子。當歸飲子。
兼治于外者
桂枝湯。麻黃散。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
先治內(nèi)
謂寒藥先攻里。大黃、芒硝、黑牽牛之類。
后治外
謂熱藥后攻表。桂枝麻黃之類。
先治外
但攻表。用熱藥。
后治內(nèi)
但攻里。用寒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上經(jīng)于列宿。下臨于方隅。故丹天之氣。經(jīng)于牛女奎璧。臨于戊癸之天之丙辛然之者六十日有奇。有奇。謂八十七刻半。厥陰木。為風化用事。風氣流行。陽氣發(fā)動。萬物發(fā)生以應春。此初氣主也。自斗建卯。至巳之中。則是春分至立夏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陰君火。
為熱化用事。暄淑乃行。君德之象。不同炎暑以應夏。此二氣主也。自斗建巳正。至未之中。
則是小滿至小暑之末。六十日有奇。少陽相火。暑化用事。此司天之位。炎暑乃行。以應長夏。此三氣主也。自斗建未正。至酉之中。則是大暑至白露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陰土。濕化用事。云雨乃行。此四氣主也。自斗建酉正。至亥之中。則是秋分至立冬之末。六十日有奇。陽明金。燥化用事。清涼乃行。此五氣主也。自斗建亥正。至丑之中。則是小雪至小寒之末。六十日有奇。太陽水。寒化用事。在泉之末。嚴凝乃行。此終氣主也。歷法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一歲二十四氣。七百二十氣為三十年。一千四百四十氣為六十年。
太過不及斯可見。且經(jīng)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一步凡六十日有奇。六六三百六十日。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以成一氣之令。千載而有定。此主氣之常也。故曰。地氣主靜而守護。何謂客。子午之歲。少陰司天。丑未之歲。太陰司天。寅申之歲。少陽司天。卯酉之歲。陽明司天。辰戌之歲。太陽司天。巳亥之歲。厥陰司天。以客加主。而推其變。故曰。天氣動不息。其六氣之源則同。六氣之緒則異。何也。蓋天之氣。
始于少陰而終于厥陰。地之氣。始于厥陰而終于太陽。是故當其時而行。變之常也。非其時而行。變之災也。故曰令。其所謂春行夏秋冬之令。冬行春夏秋之令。此客加主之變也。故其主化政令之常。有豪雨疾風迅雷飄電之變。冬有爍石之熱。夏有凄風之清。此無他天地之氣。勝復郁發(fā)之故也。是說也五氣麗平。太過不及之征也。又有所謂平氣者。故有天符。歲會。同天符。同歲會。太乙天符五者所謂敷和。升明。備化。審平。靜順。之紀也。何謂天符。如木運上見厥陰。運與司天合也。何謂歲會。如木運臨丁。天運之丁運與年支合也。何謂太乙天符。天運上見少陰。年辰臨午之類。至于同天符。同歲會。以太過不及下加而然。
如木運太過。下加厥陰曰同天符?;疬\不及。下加少陰少陽之類曰同歲會。素問六微旨曰。
天符為執(zhí)法。歲會為行令。太乙天符為貴人。邪中執(zhí)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貴人者。其病暴而死。惟有歲氣之平。天地之氣得其中。則民無災變之異。故自前五者而然。又有所謂勝復而致變者。如木運不及則金勝。火為木之子。復能勝金。則肺反受邪子為母復仇也。何謂化氣。如甲己化土。余仿此?;良姿绕鸨?shù)至戊辰為龍。龍有變化之象。戊為土。故甲己化土。余仿此。何謂正化對化。玄珠曰。六氣分正化對化。少陰正化于午。對化于子。厥陰正化于亥。
對化于巳。太陰正化于未。對化于丑。少陽正化于寅。對化于申。陽明正化于卯。太陽正化于戌。對化于辰。正司化令之實。對司化令之虛。為醫(yī)之道。須氣之旨。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勝有復。若夫脈有氣應則平。故曰從其其氣則病。然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難以一言括。在乎參稽是圖也。甲己歲氣土化之圖。
甲歲土太過。歲運天。敦阜之紀。平氣備化。甲歲南政。太宮之音。
歲氣雨濕流行。至陰內(nèi)濕。物化充成。其變震驚。飄驟崩潰。腎水受邪。病有腹痛。清厥體溏泄臨辰戌為歲會(甲辰。甲戌)。上見太陰為同天符(甲辰。甲戌)。
己歲土不及。歲運天。卑監(jiān)之紀。平氣備化。己歲南政。少宮之音。
歲氣風寒大作。雨乃愆期。草木秀而不實。脾土受邪。病則飧泄霍亂。肢體重腹痛。肝木克臨辰戌丑未為歲會(己丑。己未)。上見太陰為太乙天符(己丑。己未)。
乙庚歲氣金化之圖。
乙歲金不及。歲運素天。從革之紀。平氣審平。乙歲北政。少商之音。
歲氣炎火盛行。乃至爍石流金。涸泉焦草。肺金受邪。病則肩背脊膂重。鼽血。血便注下臨酉為太乙天符(乙酉)。又為歲會。上見陽明為天符(乙卯)。復則水勝火。寒雨暴至。冰雹霜雪。
庚歲金太過。歲運素天。堅成之紀。平氣審平。庚歲北政。太商之音。
歲氣燥行。天氣潔。地氣明。陽氣隨陰。肅殺凋零。肝木受邪。病則腹脅痛。目赤體重。
胸之臨酉為歲會。庚酉上見陽明為天符(庚子。庚午)
丙辛歲氣水化之圖。
丙歲水太過。是歲雨冰雪霜不時降。濕氣變物。歲運玄天。流衍之紀。平氣靜順。丙歲北政歲氣天地寒凝。其變冰霜雪雹。心火受邪。病則身熱煩躁,心中寒。甚則腹脛腫。喘咳。
臨子為歲會(丙子)。上見太陽為天符(丙戌。丙辰)。
辛歲水不及。歲運玄天。涸流之紀。平氣靜順。辛歲北政。少羽之音。
歲氣水泉減。草木茂。腎水受邪。病則身重。濡瀉腫滿。腰膝痛。足痿清厥。甚則腫。
腎臨丑為同歲會(辛丑。辛未)。上見太陰。下見太陽。為同歲會。則大寒蟄藏。
丁壬歲氣木化之圖。丁歲木不及。是歲天地凄愴。日月昧。雨非雨。晴非晴。雨氣慘然。
歲氣燥氣乃行。生氣不正。涼雨時降。風雪并興。草木晚榮。物氣內(nèi)濕。肝木受邪。病中清痱痤臨卯為歲會(丁卯)。上見厥陰為天符(丁巳。丁亥)。臨陽明。生氣失政。草木再榮。
壬歲木太過。歲氣蒼天。發(fā)生之紀。平氣敷和。壬歲北政。太角之音。
歲氣風氣流行。生氣淳化。萬物以榮。其變振拉摧拔。脾土受邪。病飧泄、食減體重、腹痛戊癸歲氣火化之圖。戊歲火太過。是歲火燔灼。水泉涸。物焦槁。歲運丹天。赫曦之紀。平氣升明。戊歲北政。太征之音。
歲氣陰氣內(nèi)化。其變則炎烈沸騰。肺金受邪。病則發(fā)瘧。少氣喘咳。血溢注。胸脅痛。
心火臨子為太乙天符。上見少陰少陽為天符。
癸歲火不及。歲運丹天。伏明之紀。平氣升明。癸歲北政。少征之音。
歲氣寒乃大行。火令不正。物生不長。陽氣屈伏。蟄蟲早藏。心火受邪。病則胸脅膺背痛。
悸陰臨卯酉為同歲會(癸酉。癸卯)。
子午歲氣熱化之圖
少陰司天陽明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太陽寒水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厥陰濕土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少陰君火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太陰濕土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少陽相火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陽明燥金
丑未歲氣濕化之圖
太陰司天太陽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厥陰風木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少陰君火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太陰濕土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少陽相火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陽明燥金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太陽寒水
寅申歲氣火化之圖
少陽司天厥陰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少陰君火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太陰濕土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少陽相火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陽明燥金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太陽寒水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厥陰風木
卯酉歲氣燥化之圖
陽明司天少陰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太陰濕土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少陽相火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陽明燥金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太陽寒水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厥陰風木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少陰君火
辰戌歲氣寒化之圖
太陽司天太陰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少陽相火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陽明燥金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太陽寒水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厥陰風木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少陰君火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太陰濕土
巳亥歲氣燥化之圖
厥陰司天少陽在泉初氣主位厥陰風木客氣陽明燥金二氣主位少陰君火客氣太陽寒水三氣主位少陽相火客氣厥陰風木四氣主位太陰濕土客氣少陰君火五氣主位陽明燥金客氣太陰濕土終氣主位太陽寒水客氣少陽相火
風制法
風淫于內(nèi)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
防風通圣散。術(shù)麻散。小續(xù)命湯。防風湯。消風湯。消風丸。
暑制法
熱淫于內(nèi)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白虎湯桂苓湯。碧玉散。玉露散。排風湯。玉露丸。
濕制法
濕淫于內(nèi)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白術(shù)木香散。五苓散。桂苓白術(shù)丸。葶藶木香散。石膏散。橘皮白術(shù)散。益元散。神功散。
火制法
火淫于內(nèi)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
涼膈散。八正散。解毒丸。
燥制法
燥淫于內(nèi)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大、小承氣湯。調(diào)胃散。神功丸。麻仁丸。脾約丸。葶藶丸。潤腸丸。四生丸。
寒制法
寒淫于內(nèi)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辛潤之。以苦堅之。
姜附湯。二姜丸。四逆湯。術(shù)附湯。附子理中丸。戊己丸。
獨治于內(nèi)者
承氣湯。陷胸湯。神芎丸。大黃丸。備急丸。
獨治于外者
拔毒散。水澄膏。生肌散。魚膽丸。
兼治于內(nèi)者
防風通圣散。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小柴胡飲子。當歸飲子。
兼治于外者
桂枝湯。麻黃散。小建中湯。升麻湯。五積散。
先治內(nèi)
謂寒藥先攻里。大黃、芒硝、黑牽牛之類。
后治外
謂熱藥后攻表。桂枝麻黃之類。
先治外
但攻表。用熱藥。
后治內(nèi)
但攻里。用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