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普濟(jì)方·針灸》 五臟六腑變化流注出入旁通法

    作者: 朱梓

    宜每臟旁看。從腎臟至天井。三焦出入。正胃臟腑也。皆仿此。

    凡五臟六腑。變化無窮。散在諸經(jīng)。其事隱沒。難得具知。今纂節(jié)相付。以為傍通。令學(xué)人少留意推尋。則造次可見矣。假令肝心脾肺腎為臟。則膽小腸胃大腸膀胱為腑。足少陰為腎經(jīng)。足太陽為膀胱經(jīng)。下至五臟。五果。五菜。皆稱觸類長(zhǎng)之也。他仿此。

    五臟肝。心。脾。肺。腎。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三焦有經(jīng)無臟)。

    五臟經(jīng)足厥陰。手少陰。足太陰。手太陰。足少陰。

    六腑經(jīng)足少陽。手太陽。足陽明。手陽明。足太陽。手少陽。

    五行木。火。土。金。水(以上各主一臟)。

    五行數(shù)三、八。二、七。五、十。四、九。一、六(以上五行數(shù)。以配五臟)。

    五行色青。赤。黃。白。黑(以上五行色。五臟所象)。

    五行相生水。木?;?。土。金(以上五臟相生)。

    五行相克金。木。土。水?;稹?/p>

    五臟胎月八月。十一月。正月。二月。五月(不宜針、吐、利)。

    五臟相月冬三月(木相)。春三月(火相)。夏三月(土相)。季夏(六月金相)。秋三月(水相并不宜補(bǔ)養(yǎng))。

    五臟王月春三月。夏三月。季夏六月。秋三月。冬三月(有疾可宣泄)。

    五臟廢月夏三月(木廢)。季夏(六月?;饛U)。秋三日(土廢)。冬三月(金廢)。

    春三月(水廢。宜補(bǔ)忌泄)。

    五臟囚月季夏(六月。木囚)秋三月(火囚)。冬三月(土囚)。春三月(金囚)。

    夏三月(水囚宜補(bǔ)忌泄)

    五臟死月秋三月(木死)。冬三月(火死)。春三月(土死)。夏三月(金死)。季夏(六月。水死。宜補(bǔ))。

    五臟王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上不灸不服藥)。

    五臟王時(shí)寅至辰。巳至未。申至戌。亥至丑(以上不灸)。

    五臟困日戊己(土也)。庚辛(金也)。壬癸(水也)。甲乙(木也)。

    丙?。ɑ鹨病R搜a(bǔ)養(yǎng)安神)。

    五臟困時(shí)食時(shí)(日昧土也)。晡時(shí)(日入金也)。人定(夜半水也)。

    平旦(日出木也)。禺中(日中火也宜補(bǔ)養(yǎng))。

    五臟忌日庚辛。壬癸。甲乙。丙丁。戊己(并忌此日得?。?。

    五臟忌時(shí)申至酉。亥至子。寅至卯。巳至午。辰戌丑未(并忌此時(shí)得病)。

    五時(shí)春。夏。季夏。秋。冬。

    五音角(六十四系)。征(五十四系)。宮(八十一系)。商(七十一系)。羽(十八系。以上象五行應(yīng)五臟)。

    五星歲(東方)。熒惑(南方)。鎮(zhèn)(中央)。太白(西方)。辰(北方。以上五星。

    各象一臟)。

    五常仁肅。禮哲。信圣。義毅。智謀(各從五臟出)。

    五樂琴。管。鼓。磬。瑟(外象五行。內(nèi)應(yīng)五臟)。

    五兵矛。劍。盾。戟。弩(各應(yīng)其臟)。

    五味酸??唷8?。辛。咸(以上各隨五臟所宜)。

    五宜苦。甘。辛。咸。酸(子來扶母)。

    五不宜辛。咸。酸???。甘(此五味須忌之)。

    五事貌(恭)。視(明)。思(睿)。言(從)。聽(聰)(隨臟所感)。

    五咎狂。豫。蒙。僭。急。

    六情好喜。怵慮。樂。威怒(一作感怒)。惡衰(出五臟之情惡衰二字文不類,無完本可校,今缺疑,他仿此)。

    八性慈(惠悲)。愛。公私(?。?。氣正。欲忌(各稟之性)。

    革。肉。髓。骨。腦(各隨初生長(zhǎng))。

    直。銳。方。圓。曲(外應(yīng)五行之形。內(nèi)法五臟之象)。

    五養(yǎng)筋。血。肉。皮毛(氣)。骨精(各從五臟所養(yǎng))。

    五液泣(一云淚)。汗。涎。涕。唾(各隨臟所生)。

    七神鬼。神。意。魄。精(以上脾腎各二神故七神)。

    五竅目(左目甲。右目乙)。舌(榮外為血。內(nèi)主五音)。耳(左耳丙。右耳丁)。

    唇(口為戊。舌為己)。鼻(左孔庚。右孔辛)。

    五聲呼。言???。歌。呻。

    五音諷詠。肆。唱。歌。吟。

    五氣呵。吹呼。唏噓。 (有疾各隨其臟消息。其法在調(diào)氣論)。

    五惡風(fēng)。熱。濕。寒。燥。

    五味辛。咸。酸。苦。甘(味之惡)。

    五臭腐。焦。膻。腥。香。

    五有余病怒。笑(不止)。脹滿(噫)。喘咳(上氣)。脹泄久(實(shí)則此疾見)。

    五不足病悲。憂。少氣。息痢。厥(虛則此疾見)。

    五積肥氣。伏梁。磨氣。息賁。賁豚。

    五疾奔?xì)?。憂恐。食飲。風(fēng)寒。強(qiáng)力(將息失度乃主此疾)。

    五傷久行(傷筋)。久視(傷心)。久坐(傷肉)。久臥(傷皮)。久立(傷骨)。

    五方神青龍。朱雀。 蛇。白虎。玄武(以五方象五臟)。

    五畜虎、兔(千金云雞)。蛇、馬(千金云羊)。龍、牛(羊犬)。猴、雞。鼠、豬(各主本命臟所宜)。

    五谷麻。麥。稷。黃黍。大豆(以上補(bǔ)益五臟六腑)。

    五果李。杏。棗。桃。栗(以上補(bǔ)益五臟)。

    五菜韭。薤???。蔥。藿蓼(以上菜可久食)。

    五木榆。栗。桂。桑。梧桐(以上宣助五臟)。

    五臟斤兩四斤四兩(左三葉。右三葉)。十二兩(三毛七孔)。二斤三兩。三斤三兩。一斤二兩(以上五臟輕重?cái)?shù))。

    六腑斤兩三兩三銖。二斤二十四兩。二斤十四兩。二斤十二兩。九兩二銖(以上六腑輕重?cái)?shù))。

    六腑尺丈三寸三分。二丈四尺(廣三寸四分)。二尺六寸。一丈二尺(廣六寸)

    九寸(一云廣七寸。以上六腑長(zhǎng)短數(shù))。

    六腑所受三合(一云一合)。二斗四升。三斗五升。一斗二升。九斗九合(一云九升二合以上六腑受盛數(shù))。

    五臟官尚書(一云尚將軍。又為郎官)。帝王。諫議大夫。上將軍(一云大尚書)

    后宮列女(以上五臟官位)。

    六腑官將軍。決曹吏。監(jiān)倉吏。內(nèi)澀吏(澀)。監(jiān)倉椽。水曹椽(以上六腑官位)

    五臟俞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一(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六腑俞十(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八(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六(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十三(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是也)。

    五臟募期門。巨闕。章門。中府。京門。

    六腑募日月。關(guān)元。太倉。天樞。中極。石門(三焦)。

    五臟脈弦長(zhǎng)。洪盛。緩大。浮短。沉濡。

    五臟流注旁通(圖缺)

    謹(jǐn)按銅人針灸甲乙經(jīng)。九墟并無五臟所過為原穴。唯千金及外臺(tái)秘要集有之。今列穴名中 (肝)。內(nèi)關(guān)(心)。公孫(脾)。列缺(肺)。水泉(腎)。

    心之臟主出入(圖缺)

    六腑流注旁通(圖缺)

    三焦流注旁通(圖缺)

    五臟脈(圖缺)

    六腑脈(圖缺)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