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女科寶鑒》 一、肝腎陰虛

    「主證」 面部陣切性潮紅,汗多,月經(jīng)紊亂,前后不定,經(jīng)量較少,其色鮮紅,心煩失眠,煩躁易怒,伴見一組腎陰虛⑿之癥。

    「病機(jī)」 肝腎陰虛,虛陽外越。

    「治法」 滋腎養(yǎng)肝,清熱潛陽。

    「方藥」左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熟地 山藥 枸杞 山茱萸 菟絲子 龜膠 鱉甲 黃柏 知母

    本方為左歸丸去牛膝、鹿膠,加鱉甲、黃柏、知母。

    方中熟地、枸杞、菟絲子、山茱萸、山藥滋養(yǎng)肝腎之陰精;龜膠、鱉甲育陰潛陽;黃柏、知母滋陰清熱。

    若頭痛眩暈較甚者,酌加牛膝以引血下行,并加天麻、鉤藤以平肝熄風(fēng);若兼見皮膚干燥瘙癢者,酌加玉竹、蟬蛻、防風(fēng)等潤燥疏風(fēng)之品;若汗多者,酌加浮小麥、五味子、白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