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麻后久嗽不止.時吐白沫如米糊者.名肺痿.火盛而金消也.宜養(yǎng)血補(bǔ)氣保肺清火.初用加味二冬湯.后用門冬清肺飲.久嗽痛引胸脅.或吐膿血或吐如米粥者.此肺內(nèi)生毒也.名肺癰.宜瀉熱豁痰.開提升散.解毒排膿.寧肺桔梗湯主之.痿為正虛.癰為外邪.不可誤治.脈訣云.寸數(shù)而實.肺癰已成.寸數(shù)虛澀肺痿之形.
加味二冬湯
天冬 麥冬 熟地 生地 桔梗 款冬花 貝母 米仁 蔞仁 沙參 紫菀 甘草
門冬清肺飲
麥冬 天冬 知母 貝母 桔梗 粘子 杏仁 冬花 桑皮 地骨皮 馬兜鈴 甘草 加晚米百粒
寧肺桔梗湯
桔梗 貝母 枳殼 杏仁 栝蔞根 生 防風(fēng) 桑皮 米仁 知母 地骨皮 甘草節(jié) 葶藶子 五味子 加姜引
初起加防風(fēng).去黃 .五味子.咳甚加百合.身熱加柴胡.黃芩.小水不利.加木通.燈心.大便不利.加制軍.煩躁痰血加茅草根.胸痛甚.加人參.白芷.白芨末 治肺葉爛去.用白芨凈末一兩.分作三服.白湯送下一服止痛.二服全長三服完后.用豬肺一個.加花椒一兩在內(nèi).煮食之.忌鐵器.如痰火咳嗽.每豬肺一個.加白芨二兩.煮食三個.自愈.皂莢丸 治肺癰百藥無效者.括去皮弦酥炙為末.蜜丸.以棗膏和湯服三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