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內經》有關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經》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目開羞澀極,俯首復低眉,向日誠然也,當爐亦有之。心肝脾上辨,風火血中推,病退猶如此,斯為榮衛(wèi)虧。
此目于明亮之處,則痛澀畏避而不能開。凡病初得勢頗重,皆如是。常有月夜不篝燈、落日閉戶牖,猶不敢稍視者。病原在手少陰、足太陰、厥陰三經??偠灾贿^氣盛血熱,邪在陽分??宏栁觋帲脹龆?。譬夏日當午,人望而畏,更與火灶相近,孰能耐其炎酷。是以陰黑空曠之所則清爽。然又有一說∶暴發(fā)而怕熱為有余,羞明與久患為不足,若不痛無淚而致乃血虛。血虛則膽汁必少,而腎氣亦弱。所謂真元敗,厥目喜垂閉,詎能運精華以敵陽光。治法,暴病抑青丸,久患滋陰地黃丸。不痛無淚,平氣和衷湯。倘兼有他癥,須對癥候脈,再思而后處方。即不立效,背地斷無人私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