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明醫(yī)指掌》 動(dòng)而得之

    作者: 皇甫中

    冒暑作勞,身熱頭疼,自汗煩渴,面垢唇焦,或身如針刺,此熱傷分肉也,人參白虎湯主之。素有痰火,復(fù)冒暑氣而惡心,眩暈吐嘔者,黃連香薷飲主之,有痰加膽星、半夏,虛加人參。內(nèi)外挾火相灼,卒倒不知人事者,名曰暑風(fēng),此暑氣入而鼓激痰火,塞礙心竅故也,治宜吐之。

    人參白虎湯

    治伏暑發(fā)渴,舌燥生芒刺,身熱,脈虛,自汗等證。

    人參(一錢半) 知母(二錢) 石膏(五錢) 甘草(炙,一錢)

    上方入粳米一撮,水一鐘,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

    若腹痛吐瀉飽悶者,石膏切不可用。熱極,小便遺尿不止,加炒黃柏。煩躁加辰砂末、酸棗仁。

    黃連香薷飲

    治伏暑引飲,口燥咽干,或吐或?yàn)a。

    黃連(姜炒,四兩) 濃樸(姜炒,六兩) 扁豆(微炒,半斤) 香薷(去土,一斤)

    每服三錢,水一鐘,酒少許,煎七分,沉冷,不拘時(shí)服。

    若卒中昏冒僵仆,角弓反張,不省人事,手足或發(fā)搐搦,此為暑風(fēng),不可作風(fēng)治,本方加羌活主之。瀉利加白術(shù)、茯苓。脈虛弱加人參、五味、麥冬。虛汗不止加黃 、白術(shù)。心煩加梔子、辰砂末??始痈筛?、天花粉。胸滿加枳殼、桔梗。小便不利加赤茯苓、滑石。嘔吐加藿香、陳皮、姜汁。

    十味香薷飲

    消暑氣,和脾胃。

    香薷(一兩) 人參 陳皮(炒) 白術(shù)(土炒) 黃 (蜜炙) 扁豆(炒,去殼) 甘草(炙) 濃樸(姜炒) 木瓜 白茯(去皮,各半兩)

    脈虛,加麥冬、五味上為末,每服二錢,熱湯、冷水任調(diào)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