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避暑于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魜y者,六和湯、桂苓甘露飲。
大順散
干姜(一錢,炒) 甘草(八分,蜜炒) 肉桂(去皮)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diào)下。
按∶本方治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腹痛脈遲者主之。用干姜、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diào)脾而利氣。非治暑之藥,乃治飲冷受傷之劑也,若非飲冷,切勿執(zhí)方。
六和湯
桂苓甘露飲(二方并見霍亂。)
達按∶暑與熱,同義而異名。中暑,即中熱也,何分之有?歷代醫(yī)家,乃有中暑、中熱之分,吾不知其所謂。假如道中行人,酷日趲程;野中農(nóng)夫,暄天勞力,津竭汗盡,咽喉如燒,饑未得食,渴未得飲,勞未得息,卒然昏冒,不省人事,身體發(fā)熱,名為中熱,雖謂之中暑,亦可也。至于素享富貴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暑月,即池亭水閣以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環(huán)冰揮扇,以祛其熱,藤簞竹床以取其涼,炎蒸不來,清風滿座,內(nèi)有伏陰,外受涼氣,汗不流而肌理密,陰愈侵而陽不發(fā),卒然昏眩,寒熱交作,嘔吐腹痛,乃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法當溫以理其中,辛以散其表,不可執(zhí)中暑之說,而用治暑之劑也。宜以生姜、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之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令
第69號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已于2009年8月17日衛(wèi)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現(xiàn)予以發(fā)布,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部長 陳 竺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闡明補陰療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避暑于深堂大廈,為陰寒所遏,暑不得越,手足厥逆者,大順散?;魜y者,六和湯、桂苓甘露飲。
大順散
干姜(一錢,炒) 甘草(八分,蜜炒) 肉桂(去皮)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上為粗末,水煎溫服,如煩躁,井花水調(diào)下。
按∶本方治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吐瀉,腹痛脈遲者主之。用干姜、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diào)脾而利氣。非治暑之藥,乃治飲冷受傷之劑也,若非飲冷,切勿執(zhí)方。
六和湯
桂苓甘露飲(二方并見霍亂。)
達按∶暑與熱,同義而異名。中暑,即中熱也,何分之有?歷代醫(yī)家,乃有中暑、中熱之分,吾不知其所謂。假如道中行人,酷日趲程;野中農(nóng)夫,暄天勞力,津竭汗盡,咽喉如燒,饑未得食,渴未得飲,勞未得息,卒然昏冒,不省人事,身體發(fā)熱,名為中熱,雖謂之中暑,亦可也。至于素享富貴之人,其性不耐寒暄,每至暑月,即池亭水閣以安其身,浮瓜沉李以供其口,環(huán)冰揮扇,以祛其熱,藤簞竹床以取其涼,炎蒸不來,清風滿座,內(nèi)有伏陰,外受涼氣,汗不流而肌理密,陰愈侵而陽不發(fā),卒然昏眩,寒熱交作,嘔吐腹痛,乃為夏月感寒,非中暑也。法當溫以理其中,辛以散其表,不可執(zhí)中暑之說,而用治暑之劑也。宜以生姜、蔥白、木香、陳皮、羌活、紫蘇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