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口眼 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于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dǎo)痰湯。肥人痰厥,口眼 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湯加竹瀝、姜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稀涎散(方見前真中風(fēng)條。)
導(dǎo)痰湯
即二陳加南星、枳殼。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二陳湯(方見痰飲。)
竹瀝湯
治中風(fēng)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荊瀝湯
治中風(fēng)有痰多熱,宜常服此。
荊瀝(二升) 竹瀝(二升) 生姜汁(二合)
相合溫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fēng),大人諸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或痰喘體麻。
生半夏(七兩) 生白附(二兩) 生川烏(去皮,五錢) 生南星(二兩)
上為細(xì)末,盛絹袋中,以井水中擺出末,更將手時揉之令出。如有渣,再為末,再入絹袋中,再擺揉,以盡為度。放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朝晨要換新鮮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如玉片,研細(xì),以大米粉熬粥飲,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風(fēng)癱溫酒下,服不拘時。
達(dá)按∶前證若少壯之人,氣血未虛,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然。須臾便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老衰之人,氣血俱虛,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于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雖然少壯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欲過多,下元水虧,不能治火;女人乃經(jīng)后、產(chǎn)后,去血過多,不能配氣。適因忿怒動火,而陽氣無所根據(jù)附,則隨火而發(fā)越矣。陰也,血也,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
《傷寒明理論》(公元 1156 年)金.成無己著。三卷。對于《傷寒論》的 50 個證作了分析此較。 附方論一卷,論仲景方 20 首的方義。
(公元 219 年)漢.張機(jī)(仲景)著。十六卷??偨Y(jié)三世紀(jì)以前的臨床經(jīng)驗,包括治療傷寒和雜病兩部分。在辨證施治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晉前已散失。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口眼 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于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dǎo)痰湯。肥人痰厥,口眼 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湯加竹瀝、姜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稀涎散(方見前真中風(fēng)條。)
導(dǎo)痰湯
即二陳加南星、枳殼。
六君子湯(方見脾胃。)
二陳湯(方見痰飲。)
竹瀝湯
治中風(fēng)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瀝(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相合,作三服。
荊瀝湯
治中風(fēng)有痰多熱,宜常服此。
荊瀝(二升) 竹瀝(二升) 生姜汁(二合)
相合溫服。
青州白丸子
治小兒驚風(fēng),大人諸風(fēng),牙關(guān)緊急,或痰喘體麻。
生半夏(七兩) 生白附(二兩) 生川烏(去皮,五錢) 生南星(二兩)
上為細(xì)末,盛絹袋中,以井水中擺出末,更將手時揉之令出。如有渣,再為末,再入絹袋中,再擺揉,以盡為度。放瓷盆中,日曬夜露,每朝晨要換新鮮水,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曬干如玉片,研細(xì),以大米粉熬粥飲,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湯下,風(fēng)癱溫酒下,服不拘時。
達(dá)按∶前證若少壯之人,氣血未虛,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火畏水,不能上升,所以身涼無痰涎然。須臾便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老衰之人,氣血俱虛,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火寡于畏,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雖然少壯之人亦有不治者,男子乃色欲過多,下元水虧,不能治火;女人乃經(jīng)后、產(chǎn)后,去血過多,不能配氣。適因忿怒動火,而陽氣無所根據(jù)附,則隨火而發(fā)越矣。陰也,血也,豈不為陽氣之根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