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羊骨

    《中藥大辭典》:羊骨拼音注音Yánɡ Gǔ出處

    《別錄》

    來源

    為牛科動物山羊綿羊骨骼。

    原形態(tài)

    動物形態(tài)詳"羊肉"條。

    化學成分

    因部位、年齡等之不同,骨的化學組成亦有差異。其中變動最大的是水分與脂類。骨質中含有大量的無機物,其中一半以上是磷酸鈣。此外,又含少量的碳酸鈣、磷酸鎂和微量的氟、氯、鈉、鉀、鐵、鋁等。氟含量雖然很少,但它是骨的重要成分。骨的有機物有骨膠原、骨類粘蛋白、彈性硬蛋白樣物質;尚有中性脂肪(量比較多)、磷脂和少量的糖原等。

    性味

    甘,溫。

    ①《別錄》:"熱。"

    ②《本草圖經》:"溫,平。"

    ③《綱目》:"脊骨:甘,熱,無毒。""頭骨:甘,平,無毒。"

    ④《醫(yī)林纂要》:"脛骨:咸,平。"

    注意

    《千金·食治》:"宿有熱者不可食。"

    功能主治

    補腎,強筋骨。治虛勞羸瘦,腰膝無力,筋骨攣痛,白濁,淋痛,久瀉,久痢。

    ①《別錄》:"主虛勞,寒中,羸瘦。"

    ②《千金·食治》:"頭骨:主小兒驚癇。"

    ③《唐本草》:"頭骨:療風眩,瘦疾。"

    ④《日用本草》:"脛骨:治牙齒疏活、疼痛。"

    ⑤《飲膳正要》:"尾骨:益腎明目,補下焦虛冷。"

    ⑥《綱目》:"脊骨:補腎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除濕熱,健腰腳,固牙齒,去皯蹭,治誤吞銅錢。"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或煅存性入丸、散。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復方

    ①治虛勞腰膝無力:羊骨一副(全者,槌碎),陳皮二錢(去白),良姜二錢,草果二個,生姜一兩,鹽少許。水三斗,慢火熬成汁,濾出澄清,如常作粥,或作羹湯亦可。(《飲膳正要》羊骨粥)

    ②治腎臟虛冷,腰脊轉動不得:羊脊骨一具,嫩者,捶碎,爛煮,和蒜、韭空腹食之,兼飲酒少許妙。(《食醫(yī)心鏡》)

    ③治虛損羸瘦乏力,益精氣:羊連尾脊骨一握,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宿),菟絲子一分(酒浸三日,曝干,別搗末),蔥白三莖(去須,切),粳米三合。上銼碎脊骨,水九大盞,煎取三盞,去滓,將骨汁入米并蓯蓉等煮粥,欲熟,入蔥、五味調和,候熟,即入菟絲子末及酒二合,攪轉,空腹食之。(《圣惠方》羊脊骨粥)

    ④治筋骨攣痛:羊脛骨,酒浸服之。(《綱目》)

    ⑤治思慮傷脾,脾不攝精,遂致白濁:厚樸(去皮,姜汁制,為細末)二兩,羊脛(煅,研粉)一兩。上二味,白水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用米飲湯送下。(《濟生方》羊脛炭丸)

    ⑥治膏淋,臍下妨悶,不得快利:羊骨燒灰,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榆白皮湯,調下二錢。(《圣惠方》)

    ⑦治小兒洞泄下痢不差,乳食全少:羊脛骨(燒灰)、鹿角(燒灰)各一兩。上研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熱水化下三丸,日三、四服,量兒大小加減。(《普濟方》羊脛灰散,一名鹿角散)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羊骨拼音注音Yánɡ Gǔ英文名Goat or Sheep Bones出處

    出自《名醫(yī)別錄》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宰羊時取骨骼鮮用,或冷藏、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口種頗多。

    2.為飼養(yǎng)家畜之一,品種多達300余種。群居動物,以草類粉良。怕熱不怕冷。

    資源分布:1.分布于全國各地。

    2.分布幾遍全國,以北部和西北地區(qū)為多。

    原形態(tài)

    1.山羊,體長1-1.2cm,體重10-35kg。頭長,頸短,耳大,吻狹長。雌雄額部均有角1對,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彎,角質中空,表面有環(huán)紋或前面呈瘤狀。雄者頜下有總狀長須。四肢細,尾短,不甚不垂。全體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雜等多種。

    2.綿羊,綿羊為人們較早馴養(yǎng)的家畜?;w重隨品種而不同,最小不過20kg,最大可達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樣。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無角;有的僅雄性有角。角形與羊尾也因種而有差異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種者,具有兩層:外層為粗毛可蔽雨水,內層為纖細的絨毛,藉以保溫。但改良品種僅存內層的絨毛。前后肢兩趾間具有一腺體,開口于前部。具有淚腺。

    化學成分

    山羊中綿羊的骨骼因部位、年齡等不同,骨的化學組成亦有差別。其中變化最大的是水分與脂類。骨質中含有在量的無機物,其中一半以上是磷酸鈣,此外尚含少量碳酸鈣、磷酸鎂和微量的氟、鈉、鉀、鐵、鋁等。氟含量很汪,但它是骨的重要成分。骨的有機物是骨膠原(ossein)、骨類粘蛋白(osseomucoid)、彈性硬蛋白(elastin)樣物質,尚有中性脂肪(量比較多)、磷脂和少量的糖原等。

    藥理作用

    從羊骨中可提取骨基質明膠(BMG)和骨形成蛋白(BMP)。BMG和BMP的骨誘導作用,參見“豬骨”條和“牛骨”條的藥理作用。

    歸經

    腎經

    性味

    味甘;性溫

    注意

    素體火盛者慎服。

    功能主治

    補腎;強筋骨;止血。主虛勞贏瘦;3腰膝無力;筋骨攣痛;耳聾;齒搖;膏淋;白濁;久瀉久??;月經過多;鼻衄;便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煮粥,1具;或浸酒;或煅存性入丸散。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擦牙。

    各家論述

    1.《別錄》:主虛勞,寒中,羸瘦。

    2.《千金·食治》:頭骨:主小兒驚癎。

    3.《唐本草》:頭骨:療風眩,瘦疾。

    4.《日用本草》:脛骨:治牙齒疏活、疼痛。

    5.《飲膳正要》:尾骨:益腎明目,補下焦虛冷。

    6.《綱目》:脊骨:補腎虛,通督脈,治腰痛下痢。脛骨:主脾弱,腎虛不能攝精,白濁。除濕熱,健腰腳,固牙齒,治誤吞銅錢。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āo Gǔ Huǒ Yàn Bāo出處《重慶草藥》來源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感染病菌后變成黑色的雄花序。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玉蜀黍“條。功能主治《重慶草藥》:“煎水服,治暑熱腹瀉?!罢洝吨兴幋筠o典》......
  • 拼音注音Běi Sī Shí Zhú別名商陸、銀柴胡來源藥材基源:為石竹科植物草原石頭花的根。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ophila davurica Turcz.ex Fenzl.采收和儲藏:立秋至秋分之間,將根挖出,去掉根莖,剪去須根......
  • 別名金鐘茵陳、吹風草、鬼麻油、土茵陳。英文名Herba Siphonostegiae藥用部位玄參科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干燥全草。植物形態(tài)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全株密被銹色短毛。根有......
  • 拼音注音Běi Fānɡ Diǎn Dì Méi別名雪山點地梅、喉嚨草來源藥材基源:為報春花科植物北點地梅的帶根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ndrosace septentrionaiis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連根拔起,洗凈,曬干。生境分......
  • 《全國中草藥匯編》:北沙參拼音注音Běi Shā Shēn別名萊陽沙參、海沙參、遼沙參、條沙參英文名RADIX GLEHNIAE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瑚菜Glehnia littoralis Fr. Schmidt ex Miq. 的干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