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銀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題唐.孫思邈著。二卷。論眼科諸證甚為明晰,治療也不偏于補瀉寒溫。
味甘苦,性大寒無毒,入心經(jīng)。主天行狂熱,陰虛燥熱,解一切毒,療一切瘡,埋土年久者佳。
按∶《素問》曰∶濁陰出下竅,宜其足以制陽亢,而心則火之主也,故獨入之。造法于冬月取竹籮置缸上,棕皮鋪滿,加草紙數(shù)層,屎澆于上,汁淋在缸。新甕盛貯,磁缽蓋之,鹽泥封固,埋地年深,自如清泉,聞無穢氣。又法,臘月取淡竹刮去青皮,浸廁中取汁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