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味皮肉甘酸,核中苦辛,且都有咸味,五味俱備,故名。性溫?zé)o毒,入肺腎二經(jīng)。滋腎經(jīng)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蓯蓉為使,惡葳蕤,勝烏頭,北產(chǎn)者良。
按∶五味屬水,而有木火土金,故雖入肺腎,而五臟咸補,乃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劑然多食反致虛熱,蓋以收補之驟也。如火嗽輒用寒涼,恐致相激,須用此酸斂以降之。亦宜少用,肺火郁及寒邪初起者禁用,小兒尤甚,以酸能鉤痰引嗽也。
雷公云∶凡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水浸一宿,焙干用之。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fù)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fēng)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味皮肉甘酸,核中苦辛,且都有咸味,五味俱備,故名。性溫?zé)o毒,入肺腎二經(jīng)。滋腎經(jīng)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勞,益氣強陰。蓯蓉為使,惡葳蕤,勝烏頭,北產(chǎn)者良。
按∶五味屬水,而有木火土金,故雖入肺腎,而五臟咸補,乃生津之要藥,收斂之妙劑然多食反致虛熱,蓋以收補之驟也。如火嗽輒用寒涼,恐致相激,須用此酸斂以降之。亦宜少用,肺火郁及寒邪初起者禁用,小兒尤甚,以酸能鉤痰引嗽也。
雷公云∶凡小顆皮皺泡者,有白撲鹽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味全者真也,凡用以銅刀劈作兩片,用蜜浸蒸,從巳至申,卻以漿水浸一宿,焙干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