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玫瑰露

    《中藥大辭典》:玫瑰露拼音注音Méi Gui Lù出處

    《綱目拾遺》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玫瑰花蒸餾液。

    性味

    《綱目拾遺》:"味淡。"

    功能主治

    ①《金氏藥帖》:"治肝氣胃氣。"

    ②《綱目拾遺》:"能和血平肝,養(yǎng)胃,寬胸,散郁。點(diǎn)酒服。"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溫飲1~2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玫瑰露拼音注音Méi Gui Lù英文名distilled liquid of Rose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玫瑰花的蒸餾液。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Rosa rugosa Thunb.2.Rosa rugosa Thunb.f.plena(Regel)Byhouw-er[R.rugose Thunb.var.plena Regel]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庭院或花園中多有栽培。

    資源分布:原產(chǎn)中國北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以山東、江蘇、浙江及廣東最多。

    原形態(tài)

    1.玫瑰 直立灌木,高約2m。枝干粗壯,有皮刺和刺毛,小枝密生絨毛。羽狀復(fù)葉;葉柄 及葉軸上有絨毛及疏生小皮刺和刺毛;托葉大部附著于葉柄上;小葉5-9片,橢圓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2-5cm,寬1-2cm,邊緣有鈍鋸齒,質(zhì)厚,上面光亮,多皺,無毛,下面蒼白色,胡柔毛及腺體,網(wǎng)脈顯著?;▎紊?-6朵聚生;花梗有絨毛和刺毛;花瓣5或多數(shù);紫紅色或白色,芳香,直徑6-8cm;花柱離生,被柔毛,柱頭稍突出。果扁球形,直徑2-2.5cm,紅色,平滑,萼片宿存。花期5-6月。果期8-9月。

    2.重瓣玫瑰 本變型花紫紅色,重瓣,區(qū)別于上種。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玫瑰是喜陽植物,對氣候、土壤適應(yīng)性強(qiáng),耐寒、耐旱,怕澇。常先陽光充足、通風(fēng)良好、地勢較高燥平整的地塊栽種。低洼積水地不宜種植。

    栽培技術(shù) 繁殖用分株、壓條和扦插繁殖法。分株法:在3月中下旬未發(fā)芽前,將取母株周圍萌蘗芽長成的新株挖出,連根帶土移植。壓條法:7-9月間讓枝梢露出地面。待長出新根后。至10月中旬或次年春季與母株分離移植。扦插法:扦插法:在早春發(fā)芽前,剪取一年生枝條,剪成15-20cm長的插條,插入苗床中,待生根發(fā)芽后移植。大田定植時(shí),按行株距50cm×30cm開穴栽種。

    田間管理 通常用餅肥、廄肥等作基肥,植株萌動時(shí)施1次人糞尿,花苞露紅至采共前夕施1次人糞或硫酸銨等。入冬施1次以廄肥為主的越冬肥,肥源不足時(shí),可酌施開花肥及越冬肥。開花后,對病枝、蟲咬枝、衰老枝進(jìn)行修除工作,使植株不斷復(fù)壯。生長4-5年的植株,花產(chǎn)量逐年下降,趨于老化。此時(shí)在臘月里,進(jìn)行翻挖分切重新栽種,又可更新復(fù)壯。用此法栽種后翌年無花,以后連續(xù)3年花較多。若安排多地塊,逐年分栽,產(chǎn)量可穩(wěn)定上升。入冬后將玫瑰地普遍翻一下,在近根部施越冬肥后,密情況而定。疏者多培,促進(jìn)枝條萌發(fā);反之則少培。

    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銹病,通常在四季溫暖多雨或多霧的地區(qū)年份發(fā)生,趲孢子終年生存,發(fā)病較重??捎谠绱喊l(fā)芽前噴波美3-4度石硫合劑,生長季節(jié)根據(jù)病情用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防治。蟲害有黃多帶天牛和薔薇三節(jié)葉蜂。黃多帶天牛為害應(yīng)抓信化蛹、羽化及爬出蛹室的時(shí)期及時(shí)防治,進(jìn)行根際培土、除草和更新修剪,增加抵抗力,并注意保護(hù)天敵廣喙蝽、螞蟻和蟋蟀;冬季翻動植株周圍的土,可滅部分越冬薔薇三節(jié)葉蜂蟲源,8月上旬,葉蜂幼蟲幼齡期可噴2.5%敵殺死2000倍液或25%天幼脲Ⅲ號1×10-4防治。

    歸經(jīng)

    肝;脾;胃經(jīng)

    性味

    淡;平

    功能主治

    和中,養(yǎng)顏澤發(fā)。主肝氣犯胃,脘腹脹滿疼痛,膚發(fā)枯槁。

    用法用量

    內(nèi)服:溫飲,1-2兩。

    各家論述

    1.《金氏藥帖》:治肝氣胃氣。

    2.《本草綱目拾遺》:能和血平肝,養(yǎng)胃,寬胸,散郁。點(diǎn)酒服。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ì Zǐ Mù來源藥材基源:為梧桐科植物翅子樹的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terospermum acerifolium Willd.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葉,鮮用。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200-1780m的山坡上。資源分......
  • 拼音注音Chì Guǒ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貓爪子(《吉林中草藥》),紅蓮(藏名)。出處《吉林中草藥》來源為毛良種植物翅果唐松草的全草或根及根莖。秋季采挖根及根莖,去泥砂,曬干;夏季采全草,曬干。生境分布生于林緣、林間草地及河岸灌......
  • 別名多翅果、野甘草、逗屁股果、奶漿果、大對節(jié)生來源蘿藦科翅果藤M(fèi)yriopteron extensam (Wight) K. Schum.,以根入藥。生境分布廣西、貴州、云南。性味甘、苦,辛。注意服藥期間,忌服糖。功能主治補(bǔ)中益氣,止咳,調(diào)......
  • 拼音注音Chì Bǐnɡ Liǎo來源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滇拳參的全草。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sinomontanum Sam.[P.bistorta auct.non L.]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間采收,晾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
  • 《中藥大辭典》:翅柄鐵線蕨拼音注音Chì Bǐnɡ Tiě Xiàn Jué別名豬鬃草、豬鬃七(《貴州草藥》)。出處《貴州草藥》來源為鐵線蕨科植物團(tuán)羽鐵線蕨的全草。全年可采。生境分布生于潮濕石灰?guī)r腳或墻縫中。分布河北、山東、甘肅、湖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