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由外者,取天地之氣也,外呼吸也,以外取內(nèi),橐龠已到,喜怒哀樂見未發(fā)矣,風火雷電云見已發(fā)矣。橐龠升降,肢體動蕩,無為而為,不期然而然。此時鼻內(nèi)竟無呼吸,所謂內(nèi)呼吸也。人既得此,其樂無比,其喜無極,其變百出,一年來亦盡受用矣。然得手以后,大通原無可喜,雖已得手,有未得者,有得之更無窮者,喜樂之念亦隔礙念也。
由內(nèi)入內(nèi)之功(此功第二年)
得手所喜,在內(nèi)呼吸,然猶有出入,在由內(nèi)者,無出入而有上下。蓋天地之所以長久,惟中氣不息。人秉中氣以生,因有官骸魂魄是為命。有生以后,能不失中氣,以合于天地之中氣,是為理。在開關時,此理入于臟腑肢竅而得極樂。為理與欲戰(zhàn),欲不能勝理,久之而理著,又久之而理融。雖曰心死神生,然死者妄也,妄死而真生,真即為理。理即為神,既得真心,則萬化從心,心忘其心,惟有神行,而存于中,此“中”非中外之“中”,四維六合之“中”,中央之“中”,兩腎中間之“中”,心下腎上肺左肝右之“中”。靜中觀照,內(nèi)呼吸漸生漸長,漸融漸細,上至泥丸,下入海源,而以心領略其妙,無弗會于中宮。塵心雜念一毫不起謂之中,四大五行一毫不著謂之中。吾神吾氣有持行之道,不可太過;有補虧之道,不可不及。故曰∶寂然不動者,中之體;感而遂通者,中之用。就形以求之,心之上盡處為天,臍之下盡處為地,上盡處至下盡處計八寸四分。
自上下四寸二分,自下上四寸二分之中為中,即玄門所謂規(guī)中也,規(guī)者尺也。地之去天八萬四千里,而以規(guī)合之,人處其中,為三才,人一身咸備之,天地之中氣在人身也。無呼吸而有上下者,益融益細,每一氣從中而上,有五⊙送上,每一氣從中而下,有五⊙送下,上至于心盡之天,下至于臍盡之地。行之既久,自覺忘氣合神,欲盡理見。始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既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居。中之兩頭,上下皆|,或以上|作頭,或以下|作頭,分道而行,油然融然。其以上作頭者,|貫上泥丸,從重樓直達而不由夾脊。其以下作頭者,|貫下涌泉,從氣海直達而不由脛骨。|所到之處便是玄關,至此不復用訣⊙上下,只以訣⊙安中處,如玄門存想法。是時受用,又非復開關時景象矣。其所以致此|者,大道猶大路也,由內(nèi)之路,不以路為路而以水為路,水路既足,任其上下,當在一年之后,糧泉足乎一千八十時也,若初入手開關即思行此,則未有水路,舟安從行?故曰∶經(jīng)營鄞鄂體虛無,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來無間斷,全胎成就合元初。天地之中氣在此,人體天地之中氣以為氣在此,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中氣靡不在此。
由內(nèi)化內(nèi)之功(此功第三年)
入道之妙,至無呼吸,天身、地身、人身,三身渾然一片,瑩然在中矣。猶有上下,則是有中間,而后有兩頭。兩則不一,上頭多|,下頭亦多|,未還于太極之⊙象,原未有上下之至一處也。無天無地無人則一矣,有天有地有人,歷不一而無不一則化矣。一從何生?生于無,自無生育,太極中一畫是也。上一畫天,下一畫地,中一畫人,畫三為干。三身露矣,六畫成坤,三身之配,生二生三生萬,身愈多配愈多,不可復歸于一矣。然而無處非一何也?動靜一交而兩儀生,陰陽一交而四象生。一之見于老陽者,干一兌二;一之見于老陰者,艮七坤八;一之見于少陰者,離三震四;一之見于少陽者,巽五坎六。卦之化生無非一之分現(xiàn),故曰∶一者天地之根,陰陽之祖,萬物之首,乃生神也。天地以一之根,生人而為神,人復以神之靈,生天生地生萬而歸于一,得一畢萬,確有其驗也。由內(nèi)入內(nèi)后,亦既得一而未化也?;呒磸那爸爸小保袢テ渖蟶、下|、并去其○,豎者作橫,以一頓于中,而用訣⊙五數(shù),自左之一頭,以訣運轉,自左下轉至為上,四五訣,五圖缺也。運轉行訣,微微綿綿,純一不已,此其時也。一者剛也,陽也。五訣運動,而柔之,而陰之,忽焉五圖缺初如豆,漸如日如月,久得天左旋之體,自然而然,運轉如車輪,分頭入五臟六腑九竅四肢,遍歷毛孔,迨其止也,忽然不見,而不知何所去。千變?nèi)f化,其妙不可言,又非復由內(nèi)入內(nèi)時快活矣。和合三家,混一三元,攢簇五行,鑿開七竅,調和五臟,返氣三田,周流六虛,一得永來,與玄門家到頭化境,總之一理。道家三乘,禪家五派,儒家五教,見為分別,實無分別。譬之燈然,處處光照,千燈萬燈,共成一火,是為歷不一而無不一,則化一之說也,故曰道一生,蓋水藏也。由外由內(nèi),兩年足乎七百二十斤之數(shù),然后圖缺者,可得運轉,其化如龍,龍不得水,何以神其變化耶?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時的配方手冊。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由外者,取天地之氣也,外呼吸也,以外取內(nèi),橐龠已到,喜怒哀樂見未發(fā)矣,風火雷電云見已發(fā)矣。橐龠升降,肢體動蕩,無為而為,不期然而然。此時鼻內(nèi)竟無呼吸,所謂內(nèi)呼吸也。人既得此,其樂無比,其喜無極,其變百出,一年來亦盡受用矣。然得手以后,大通原無可喜,雖已得手,有未得者,有得之更無窮者,喜樂之念亦隔礙念也。
由內(nèi)入內(nèi)之功(此功第二年)
得手所喜,在內(nèi)呼吸,然猶有出入,在由內(nèi)者,無出入而有上下。蓋天地之所以長久,惟中氣不息。人秉中氣以生,因有官骸魂魄是為命。有生以后,能不失中氣,以合于天地之中氣,是為理。在開關時,此理入于臟腑肢竅而得極樂。為理與欲戰(zhàn),欲不能勝理,久之而理著,又久之而理融。雖曰心死神生,然死者妄也,妄死而真生,真即為理。理即為神,既得真心,則萬化從心,心忘其心,惟有神行,而存于中,此“中”非中外之“中”,四維六合之“中”,中央之“中”,兩腎中間之“中”,心下腎上肺左肝右之“中”。靜中觀照,內(nèi)呼吸漸生漸長,漸融漸細,上至泥丸,下入海源,而以心領略其妙,無弗會于中宮。塵心雜念一毫不起謂之中,四大五行一毫不著謂之中。吾神吾氣有持行之道,不可太過;有補虧之道,不可不及。故曰∶寂然不動者,中之體;感而遂通者,中之用。就形以求之,心之上盡處為天,臍之下盡處為地,上盡處至下盡處計八寸四分。
自上下四寸二分,自下上四寸二分之中為中,即玄門所謂規(guī)中也,規(guī)者尺也。地之去天八萬四千里,而以規(guī)合之,人處其中,為三才,人一身咸備之,天地之中氣在人身也。無呼吸而有上下者,益融益細,每一氣從中而上,有五⊙送上,每一氣從中而下,有五⊙送下,上至于心盡之天,下至于臍盡之地。行之既久,自覺忘氣合神,欲盡理見。始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既也精神魂魄意各安其居。中之兩頭,上下皆|,或以上|作頭,或以下|作頭,分道而行,油然融然。其以上作頭者,|貫上泥丸,從重樓直達而不由夾脊。其以下作頭者,|貫下涌泉,從氣海直達而不由脛骨。|所到之處便是玄關,至此不復用訣⊙上下,只以訣⊙安中處,如玄門存想法。是時受用,又非復開關時景象矣。其所以致此|者,大道猶大路也,由內(nèi)之路,不以路為路而以水為路,水路既足,任其上下,當在一年之后,糧泉足乎一千八十時也,若初入手開關即思行此,則未有水路,舟安從行?故曰∶經(jīng)營鄞鄂體虛無,便把元神里面居,息往息來無間斷,全胎成就合元初。天地之中氣在此,人體天地之中氣以為氣在此,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之中氣靡不在此。
由內(nèi)化內(nèi)之功(此功第三年)
入道之妙,至無呼吸,天身、地身、人身,三身渾然一片,瑩然在中矣。猶有上下,則是有中間,而后有兩頭。兩則不一,上頭多|,下頭亦多|,未還于太極之⊙象,原未有上下之至一處也。無天無地無人則一矣,有天有地有人,歷不一而無不一則化矣。一從何生?生于無,自無生育,太極中一畫是也。上一畫天,下一畫地,中一畫人,畫三為干。三身露矣,六畫成坤,三身之配,生二生三生萬,身愈多配愈多,不可復歸于一矣。然而無處非一何也?動靜一交而兩儀生,陰陽一交而四象生。一之見于老陽者,干一兌二;一之見于老陰者,艮七坤八;一之見于少陰者,離三震四;一之見于少陽者,巽五坎六。卦之化生無非一之分現(xiàn),故曰∶一者天地之根,陰陽之祖,萬物之首,乃生神也。天地以一之根,生人而為神,人復以神之靈,生天生地生萬而歸于一,得一畢萬,確有其驗也。由內(nèi)入內(nèi)后,亦既得一而未化也?;呒磸那爸爸小保袢テ渖蟶、下|、并去其○,豎者作橫,以一頓于中,而用訣⊙五數(shù),自左之一頭,以訣運轉,自左下轉至為上,四五訣,五圖缺也。運轉行訣,微微綿綿,純一不已,此其時也。一者剛也,陽也。五訣運動,而柔之,而陰之,忽焉五圖缺初如豆,漸如日如月,久得天左旋之體,自然而然,運轉如車輪,分頭入五臟六腑九竅四肢,遍歷毛孔,迨其止也,忽然不見,而不知何所去。千變?nèi)f化,其妙不可言,又非復由內(nèi)入內(nèi)時快活矣。和合三家,混一三元,攢簇五行,鑿開七竅,調和五臟,返氣三田,周流六虛,一得永來,與玄門家到頭化境,總之一理。道家三乘,禪家五派,儒家五教,見為分別,實無分別。譬之燈然,處處光照,千燈萬燈,共成一火,是為歷不一而無不一,則化一之說也,故曰道一生,蓋水藏也。由外由內(nèi),兩年足乎七百二十斤之數(shù),然后圖缺者,可得運轉,其化如龍,龍不得水,何以神其變化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