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五十七、刺有大約須明逆順

    作者: 張介賓

    (《靈樞·逆順篇》全)

    黃帝問于伯高曰∶余聞氣有逆順,脈有盛衰,刺有大約,可得聞乎?伯高曰∶氣之逆順者,所以應(yīng)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yīng),其陰陽升降盛衰之氣,當(dāng)其位而和者為順,不當(dāng)其位而乖者為逆。)

    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dú)庵搶?shí)有余不足也。

    (脈之盛衰者,以有力無力言,故可以候血?dú)庵搶?shí)。)

    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三刺義具如下文。又若明知病之可刺者,以其實(shí)邪在經(jīng)也,如脈度篇所謂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bǔ)之是也。與其未可刺者,謂有所避忌也,如終始篇所謂新內(nèi)新勞、已飽已餓、大驚大恐者勿刺,及八正神明論所謂天忌,五禁篇所謂五禁之類皆是也。與其已不可刺者,言敗壞無及也,如本神篇所謂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凡此三者,皆本節(jié)切近之義。)

    黃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

    (逢逢之氣盛,堂堂之陣整,無迎無擊,避其銳也。逢音蓬。)

    刺法曰∶無刺 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 ,熱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渾渾,虛實(shí)未辨也。病與脈相逆,形證陰陽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 ,郝、囂二音。漉音鹿。)

    黃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未生者,治其幾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與其形之盛者也,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刺其方襲者,不避來銳也。與其形之盛者,見其外不知其內(nèi)也。病之與脈相逆者,逆有微甚,微逆者防有所傷,未可刺也;甚逆者,陰陽相離,形氣相失,已不可刺也。醫(yī)不達(dá)此而強(qiáng)刺之,未有不僨事者矣,故曰下工。)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盛邪當(dāng)瀉,何懼毀傷?正恐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攻邪未去,正氣先奪耳,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毀傷。病既已衰,可無刺矣,不知邪氣似平,病本方固,乘勢拔之,易為力也,故曰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此與《四氣調(diào)神論》同,見攝生類七。)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