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十九、刺分四時逆則為害

    作者: 張介賓

    (《素問·診要經(jīng)終論》《四時刺逆從論》)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

    (《素問·診要經(jīng)終篇》)

    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fā),人氣在肝。

    (方,謂氣方升也,歲方首也,人事方與也。發(fā),萬物發(fā)生也。肝屬木,氣應(yīng)春,故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fā),人氣在脾。

    (正方,謂時氣正升,歲事正新也。定發(fā),專于發(fā)生也。此時天地之氣,自下而升,土居升降之中而脾應(yīng)之,故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盛夏陽升之極,故人氣應(yīng)之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始?xì)?,人氣在肺?/strong>

    (氣升則物生,氣降則物死。此時天氣漸降,清秋當(dāng)令,陰氣始?xì)?,萬物人氣自頭而降,肺金應(yīng)之,故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自秋入冬,陰氣始凝,心氣始閉,陽氣在中,故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fù),地氣合,人氣在腎。

    (復(fù)言其重,寒凝之甚也。斯時陽氣深伏于下,故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huán)也。

    (按∶《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jīng)脈。此散俞者,即諸經(jīng)之散穴也,義如下文。分理,肌肉分理也。春宜疏達(dá),故欲血出而止。傳,布散也。環(huán),周也。病甚者針宜久留,故必待其傳氣。病稍間者,但候其氣行一周于身,約二刻許,可止針也。)

    夏刺絡(luò)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huán),痛病必下。

    (絡(luò)俞,謂諸經(jīng)浮絡(luò)之穴,以夏氣在孫絡(luò)也。夏宜宣泄,故必見血而止。盡氣,盡去其邪血邪氣也。閉環(huán),謂去針閉穴,須氣行一周之頃也。凡有痛病,必退下矣。)

    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

    (循理,循分肉之理也。上言手經(jīng),下言足經(jīng),刺皆同法。秋氣在皮膚,邪猶未深,故但察其神氣變易,異于未刺之前,可止針矣。)

    冬刺俞竅于分理,甚者直下,間在散下。

    (孔穴之深者曰竅。冬氣在骨髓中,故當(dāng)深取俞竅于分理間也。甚者直下,察邪所在而直取其深處也。間者散下,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而稍宜緩也。)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上文十二月言氣之升降,此四季言氣之深淺,故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

    (此下言四時之誤刺也。春刺孫絡(luò),是春刺夏分也。夏應(yīng)心,心主脈,故脈亂氣微。腎水受氣于夏,腎主骨,故入淫于骨髓。心火微則胃土失其所養(yǎng),故不嗜食。不嗜食,故少氣也。)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huán)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春刺皮膚,是刺秋分也。肝木受氣于秋,肝主筋,故筋攣也。逆氣者,肝氣上逆也。環(huán),周也。秋應(yīng)肺,故氣周及肺,為咳嗽也。肝主驚,故時驚。肺主悲憂,故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春刺骨髓,是春刺冬分也。冬應(yīng)腎,腎傷則邪氣內(nèi)侵而著藏,故令人脹?;鹗軞庥诙?,心屬火而主言,故且欲言語也。)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夏刺經(jīng)俞,是夏刺春分也。肝應(yīng)春,其主筋,傷其肝氣,故令人筋力解惰。)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

    (夏刺秋分,傷其肺也,肺氣不足,故令人欲無言。惕惕如人將捕之者,恐也,恐為腎之志,肺金受傷,病及其子,故亦虛而恐也。)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夏傷其腎,則精虛不能化氣,故令人少氣。水虧則木失所養(yǎng)而肝氣強急,故時欲怒也。)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

    (秋刺春分,傷肝氣也。心失其母則神有不足,故令人惕然,且善忘也。)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寐;

    (秋刺夏分,則心氣少而脾氣孤。脾虛則倦而嗜臥,心虛則神不安而善夢。)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秋刺冬分,誤傷腎陰,則精氣耗散,故令人灑灑寒栗也。)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肝藏魂,肝氣受傷則神魂散亂,故令人欲臥不能眠,或眠而有見,謂怪異等物也。)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fā)為諸痹;

    (心應(yīng)夏,其主血脈,脈傷則邪氣乘虛客之,故發(fā)為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刺傷肺金,必虧腎水,故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此下言刺害也。五臟傷則五神去,神去則死矣,故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臟。)

    中心者環(huán)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

    (環(huán),周一日也。此節(jié)止言四臟,獨不及肝,必脫簡耳。按∶刺禁論所言五臟死期,尤為詳悉,但與本節(jié)稍有不同,見本類后六十四。)

    中膈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膈膜,前齊鳩尾,后齊十一椎。心肺居于膈上,肝腎居于膈下,脾居在下,近于膈間。膈者,所以隔清濁、分上下而限五臟也。五臟之氣,分主四季,若傷其膈,則臟氣陰陽相亂,是為傷中,故不出一年死。)

    刺避五臟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膈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膈連胸脅四周,脾居于中,腎著于脊,知而避之者為從,不知者為逆,是謂反也。)

    刺胸腹者,必以布HT 著之,乃從單布上刺,

    (此下言刺法也。胸腹虛淺近臟,故必以布HT 著之而后刺,所以護心腹,慎風(fēng)寒也。HT 音皎,布也。著音灼,被服也。)

    刺之不愈復(fù)刺。

    (以平為期也。)

    刺針必肅,

    (敬謹(jǐn)毋忽也。)

    刺腫搖針,

    (搖大其竅,瀉之速也。)

    經(jīng)刺勿搖,

    (恐泄其氣也。)

    此刺之道也。是故春氣在經(jīng)脈,夏氣在孫絡(luò),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

    (《素問·四時刺逆從論》。)

    帝曰∶余愿聞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氣始開,地氣始泄,凍解冰釋,水行經(jīng)通,故人氣在脈。

    (春時天地氣動,水泉流行,故人氣亦在經(jīng)脈。)

    夏者經(jīng)滿氣溢,入孫絡(luò)受血,皮膚充實。

    (夏時氣盛,故溢入孫絡(luò)而充皮膚,所以人氣在孫絡(luò)。)

    長夏者,經(jīng)絡(luò)皆盛,內(nèi)溢肌中。

    (六月建未,是為長夏土勝之時,經(jīng)絡(luò)皆盛,所以人氣在肌肉中。)

    秋者,天氣始收,腠理閉塞,皮膚引急。

    (秋氣始收,腠理始閉,所以人氣在皮膚。)

    冬者蓋藏,血氣在中,內(nèi)著骨髓,通于五臟。

    (冬氣伏藏,內(nèi)通五臟,所以人氣在骨髓中。)

    是故邪氣者,常隨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至其變化,不可為度,然必從其經(jīng)氣,辟除其邪,除其邪則亂氣不生。

    (時氣遷變,病必隨之。察病氣,從經(jīng)氣,以辟除其邪,邪去氣調(diào),故不致生亂矣。)

    帝曰∶逆四時而生亂氣奈何?

    (此下言刺逆四時也。)

    岐伯曰∶春刺絡(luò)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

    (此春刺夏分也。夏氣未至,先奪于外,故令血氣外溢而少氣血。)

    春刺肌肉,血氣環(huán)逆,令人上氣;

    (此春刺長夏也。春時木王,土氣本虛,復(fù)刺肌肉,重傷脾元,血氣環(huán)周皆逆,不相營運,故為喘滿上氣。按∶本篇與前診要經(jīng)終論者義同文異,但彼分四時,此分五時,故有刺肌肉之謂。然本篇春夏冬三時,皆關(guān)刺秋分皮膚等義。意者以長夏近秋,故取肌肉,即所以刺秋分也。后仿此。)

    春刺筋骨,血氣內(nèi)著,令人腹脹。

    (此春刺冬分也。春氣發(fā)越,而復(fù)深取筋骨以傷其陰,故血氣內(nèi)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jīng)脈,血氣乃竭,令人解 ;

    (誤刺經(jīng)脈,所以血氣內(nèi)竭。解 者,形跡困倦,莫可名之之謂。 音跡。)

    夏刺肌肉,血氣內(nèi)卻,令人善恐;

    (長夏未至而先奪其氣,所以血氣卻弱,故令人善恐。)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夏刺冬分,則陰虛于內(nèi),陽勝于外,故令人血氣逆而善怒。)

    秋刺經(jīng)脈,血氣上逆,令人善忘;

    (心主脈,誤刺經(jīng)脈則心氣虛,故令人善忘。)

    秋刺絡(luò)脈,氣不衛(wèi)外,令人臥不欲動;

    (秋時收斂,氣已去絡(luò)而復(fù)刺之,則氣虛不能衛(wèi)外。氣屬陽,陽虛故臥不欲動。)

    秋刺筋骨,血氣內(nèi)散,令人寒栗。

    (秋氣未至筋骨而深刺之,則血氣內(nèi)散而中氣虛,所以寒栗。)

    冬刺經(jīng)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

    (諸脈者皆屬于目,冬刺經(jīng)脈,預(yù)奪之也,故令人血氣脫而目不明。)

    冬刺絡(luò)脈,內(nèi)氣外泄,留為大痹;

    (當(dāng)陽氣伏藏之時,而刺其陽分,則陽氣外泄。陽虛陰勝,故留為大痹。)

    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冬時刺其夏之氣,故陽氣竭絕。陽氣者精則養(yǎng)神,陽虛則神衰,所以善忘。)

    凡此四時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從也,反之則生亂氣,相淫病焉。

    (刺失四時,是為大逆,此時氣之不可不從也。若反而為之,必生亂氣,故相淫為病。)

    凡刺不知四時之經(jīng),病之所生,以從為逆,正氣內(nèi)亂,與精相搏,必審九候,正氣不亂,精氣不轉(zhuǎn)。

    (薄,邪正相迫也。九候各有其部,必審明病之所在,從而刺之,庶正氣不亂,精氣不致轉(zhuǎn)變矣。)

    帝曰∶善。刺五臟,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此節(jié)義與刺禁論同,但多一欠字,詳見本類后六十四。)

    刺傷人五臟必死,其動則根據(jù)其臟之所變候,知其死也。

    (動,變動也。見其變動之候,則識其傷在某臟,故可知其死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陳士鐸
  • 作者:
    汪讱庵
  • 作者:
    黃宮繡
  • 作者:
    張宗祥
  • (公元 1578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

    五十二卷。 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時間編成, 收載藥物 1892 種,附藥圖 1000 余幅,闡發(fā)藥物的性味、主治、用藥法則、產(chǎn)地、形態(tài)、采集、炮制 、方劑配伍等,并載附方 10000 余。 本書有韓、日、英、法、德等多種文 字的全譯本或節(jié)譯本。

    學(xué)術(shù)價值:

    集我國16世紀(jì)之前藥學(xué)成就之大成。被國外學(xué)者譽為中國之百科全書。

    作者: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xué)敏
  • 作者:
    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