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類經(jīng)》 十二、內(nèi)外揣

    作者: 張介賓

    (《靈樞·外揣篇》全)

    黃帝曰∶余聞九針九篇,余親授其調(diào),頗得其意。

    (調(diào),法度也。言頗得其詳也。)

    夫九針者,始于一而終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針者,小之則無內(nèi),大之則無外,深不可為下,高不可為蓋,恍惚無窮,流溢無極,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也,然余愿雜之毫毛,渾束為一可乎?

    (始于一終于九者,盡天地之大數(shù)也。針數(shù)應之,故小則無內(nèi),大則無外,深則無下,高則無上,其于天道人事四時之變無所不合,故散之則雜如毫毛,約之則渾束為一。一者,欲得其要也。)

    岐伯曰∶明乎哉問也。非獨針道焉,夫治國亦然。黃帝曰∶余愿聞針道,非國事也。岐伯曰∶夫治國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淺雜合而為一乎?

    (至大至小,至淺至深,無不有道存焉!故治國有道,治針亦有道。必知乎道,乃可合萬變而為一矣?。?/p>

    黃帝曰∶愿卒聞之。岐伯曰∶日與月焉,水與鏡焉,鼓與響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鏡之察,不失其形,鼓響之應,不后其聲,動搖則應和盡得其情。

    (道本無形,何從察之?在明其理,得其情耳。故如日月之于影,水鏡之于形,鼓之于聲,有動則有應,有應則可知,惟其至明,故能盡得其情。)

    黃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

    (道者一也,一生二,陰陽而已。不失陰陽,則昭昭之明不可蔽矣。)

    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

    (合而察之,參合陰陽而詳察也。切而驗之,從其切要而辨證也。故可見可得,如清水明鏡之無所失也。)

    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臟波蕩,若是則內(nèi)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

    (五音五色見于外,因臟氣而彰明也。五臟之氣藏于內(nèi),因形聲而發(fā)露也。外之不彰不明者,知內(nèi)之波蕩也。即如鼓非桴也,得桴而后鳴;響非聲也,得聲而后應;影非形也,得形而后見,是皆內(nèi)外相襲而然。襲,因也。桴音孚。)

    故遠者司外揣內(nèi),近者司內(nèi)揣外。

    (揣,推測也。司,主也。遠者主外,近者主內(nèi),察其遠能知其近,察其內(nèi)能知其外,病變雖多,莫能蔽吾之明矣。揣,杵水切。)

    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臟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

    (內(nèi)外遠近無所不知,以其明之至也,陰陽之道盡于此矣,天地雖大,又安能出于是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柯琴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