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素問·脈要精微論》)
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
(此言諸病癰腫而有兼筋攣骨痛者也。諸家以癰腫、筋攣、骨痛,釋為三證,殊失經(jīng)意。觀下文曰此寒氣之腫,則其所問在腫,義可知矣。)
岐伯曰∶此寒氣之腫,八風(fēng)之變也。
(惟風(fēng)寒之變在經(jīng),所以兼筋骨之痛。今有病大項風(fēng)、蝦蟆瘟之屬,或為頭項咽喉之癰,或為肢節(jié)肌肉之腫,正此類也。八風(fēng)義,詳運氣類三十五.)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四時之病,實時氣也。治之以勝,如《至真要大論》曰∶治諸勝復(fù),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脆者堅之,衰者補(bǔ)之,強(qiáng)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則病氣衰去。此之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