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樞識》 玉版篇第六十

    馬云。末有著之玉版。以為重寶。故名篇。素問有玉版論。亦著之玉版也。諸本無篇字。

    五兵者

    (止)

    其孰小乎

    馬云。按管子曰。蚩尤受盧山之銅。而作五兵。則黃帝時(shí)即有五兵。一弓、二、三矛、四戈、五戟。一云東方矛。南方弩。中央劍。西方戈。北方鎩也。張?jiān)?。五兵即五刃。刀劍矛戟矢也。五兵雖大。但備殺戮之用。置之死者也。小針雖小。能療萬民之病。保其生者也。夫天地之間。唯人最重。故為天地之鎮(zhèn)。而治人之生。則又唯針最先。蓋針之為用。從陽則上合乎天。從陰則下合乎地。從中則變化其間。而動合乎人。此針道之所以合乎三才。功非小補(bǔ)。較之五兵。其孰大孰小。為可知矣。簡案、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鄭注。五兵者。戈戟酋矛。、音殊。

    兩熱相搏

    甲。乙兩、作而。搏、作薄。簡案、兩熱未詳。甲乙為是。

    圣人不能使化者

    (止)

    遭其已成也

    張?jiān)啤P霸谔煜聞t為亂。邪在人身則為病。及其已成。則雖圣人不能使之化。是以邪不可留也。譬之用兵者。必有夙教。必有定謀。而后可保其無危。人之治身??伤?zé)o調(diào)養(yǎng)之道乎。故惟圣人。乃能自治于未形。愚者每遭其患矣。余伯榮云。按本經(jīng)及素問論。所生癰疽。多因于風(fēng)寒外邪。有傷榮衛(wèi)。留積而成癰膿。此因內(nèi)傷喜怒飲食。故曰不從天下。不從地出。

    其以形

    (止)

    奈何

    諸本。以、作已。甲乙十六字作其已有形。膿已成。為之奈何。十一字。

    故圣人

    (止)

    為其不予遭也

    張?jiān)啤4搜哉资?。千古之邈。安得人人遭遇。以救其疾苦。故惟有著之竹帛。以遺教將來。正為人之不予遭也。志云。圣人勿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后學(xué)之能者。踵而傳之。后世無有終時(shí)者。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生之證也。遭、遇也。言其已形而不予遭。膿已成而不予見。

    此癰生于臟腑之間。而不與我見。乃多死少生之候也。

    其已有膿血

    (止)

    以小針治乎

    甲乙無而后遭乎不道之七字。以上有可字。簡案、據(jù)甲乙文義尤通。

    以小治小者

    (止)

    鈹鋒之所取也

    甲乙治大者下。有其功大以小治大者八字。害下有大字。鈹、作。

    張?jiān)?。針少者功小。無濟(jì)于事。針大者多害??钟兴鶄?。故惟砭石及鈹針鋒針。皆可以取癰疽之膿血。簡案、原文義難通。得甲乙其旨甚晰。蓋以大治大。謂以砭石鈹針。取大膿血也。

    以為傷者

    (止)

    為順矣

    馬云。白眼屬肺。今反青。是肝邪侮所不勝。當(dāng)為肺氣衰也。黑眼者。即眼之睛也。屬于肝。今反小。乃肝氣衰也。納藥而嘔。乃脾氣衰也。腹痛者邪甚??噬跽呋鹗ⅰ<鐚偈种?。項(xiàng)屬手足六陽及督脈經(jīng)。今肩項(xiàng)不便。是陽盛陰虛也。音嘶者。肺衰也。色脫者。五臟衰也。志云。太陽為諸陽主氣。肩項(xiàng)中不便。陽氣傷也。在心主言。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音嘶色脫。心臟傷也。犯此五逆者死。除此五者為順矣。張?jiān)?。寒熱病篇曰。五臟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臟之四、項(xiàng)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是亦五逆之屬也。內(nèi)、納同。嘶、音西。聲破損也。巢源云。凡破癰潰膿之后。有逆有順云云。是為五逆。皆死候。

    諸病

    志云。謂凡病多生于榮衛(wèi)血?dú)庵徽{(diào)。非獨(dú)癰膿也。

    腹脹身熱

    (止)

    五逆也

    張?jiān)?。身熱脈大。而加以腹脹。表里之邪俱盛也。是為一逆也。腹鳴而滿。

    四肢清冷而兼后泄。陰證也。脈不宜大而大者。脈證相反。是為二逆。鼻衄在陰。脈大為陽。陽實(shí)陰虛。是為三逆??榷蜒撔握?。正氣已衰。脈小而急者。邪氣仍在。邪正不能相當(dāng)。是為四逆。脫形身熱。真陰衛(wèi)虧。

    而火猶不清也。其脈細(xì)小疾數(shù)。正邪盛正衰之候。是為五逆。

    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張?jiān)?。一?jié)之更。時(shí)移氣易。客強(qiáng)主弱。則不能勝。故不過十五日而死。

    其腹大脹

    (止)

    是五逆也

    甲乙。脈搏、作喘一字。張?jiān)啤4讼卵晕迥嬷弊C也。腹大脹者。最忌中虛。若見四肢清冷而脫形泄甚者。脾元敗而陽氣去也。故為一逆也。腹脹便血。陰病也。脈大時(shí)絕。孤陽將脫也。故為二逆??榷蜒?。氣血俱病。形肉脫者敗在脾。脈搏者真臟也。敗在胃氣。故為三逆。嘔血胸滿引于背者。臟氣連乎背也。脈見細(xì)小疾數(shù)。則真元大虧矣。故為四逆。上為嘔咳。中為脹滿。下為飧泄。三焦俱病。而脈至于絕者。有邪無正也。故為五逆。

    不及一時(shí)而死

    馬云。一時(shí)者一周時(shí)也。乃一日之意。張?jiān)?。不及一時(shí)。謂不能周一日之時(shí)也。

    是謂逆治

    張?jiān)?。病不可治而?qiáng)治之。非惟無益。適以資害。是謂逆治。

    甚駿

    張?jiān)啤rE、大也。簡案、詩、商頌。為下國駿。毛傳。駿、大也。

    二十八會

    馬云。手足十二經(jīng)。左右相同。共有二十四脈。加以兩蹺督任。共為二十八會也。

    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簡案、外臺明堂序云。經(jīng)脈陰陽。各隨其類。故湯藥攻其內(nèi)。以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知火艾之切。過半于湯藥矣。其針法古來以為深奧。今人卒不可解。經(jīng)云。針能殺生人。

    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謧悦?。今并不錄此。根據(jù)本節(jié)之義而立言也。玉函經(jīng)總例云。針能殺生人。亦能起死人。亦同。

    其如刀劍

    (止)

    猶可知矣

    張?jiān)?。言不善用針者。徒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正如以刀劍加人則死。

    以酒飲人則醉。此理之必然。自不待診而可知者也。

    人之所受氣者

    (止)

    奪之而已矣

    馬云。試觀海之行云氣者。本于地氣上為云。而后云氣行于天之下也。胃之有氣血。本于谷氣所化。而后血?dú)庑杏谑?jīng)之隧也。是經(jīng)隧者。誠為五臟六腑之大脈絡(luò)耳。迎其氣之來而有以奪之。則能殺生人矣。

    上下有數(shù)乎

    (止)

    奪其天氣者也

    張?jiān)?。上下、謂手足經(jīng)也。五里、手陽明經(jīng)穴。此節(jié)指手之五里。

    即經(jīng)隧之要害。若迎而奪之。則臟氣敗絕。必致中道而止。且一臟之氣。大約五至而已。針凡五往以迎之。則一臟之氣已盡。若奪至二十五至。則五臟之輸氣皆竭。乃殺生人。此所謂奪其天真之氣也。氣穴論云。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即此之謂。志云。至者迎其氣之至也。往者追其氣之行也。故五至而迎其五臟之氣至即已。若五往而追之。則五臟之氣盡泄于外矣。

    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張?jiān)?。不知刺禁。所以殺人。針非絕人之命。傾人之壽者也。志云。

    非由命之自絕。

    壽之自絕。實(shí)所以殺生人也。

    窺門

    (止)

    死于堂上

    馬云。吾窺門而見其刺。其人當(dāng)死于家中。吾入門而見其刺。其人當(dāng)死于堂上。死之最易。又如是耶。張?jiān)啤iT即生氣。通天等論。所謂氣門之門也。門而刺。言猶淺也。淺者害遲。

    故死于家中。入門而刺。言其深也。深則害速。故死于堂上。志云。者。窺俟其所出也。門首。衛(wèi)氣篇之所謂契紹之門戶。乃氣血從孫絡(luò)而出于皮膚之門也。故俟其氣之出門而刺之者。稍緩而死于家中。入門而逆刺于絡(luò)內(nèi)者。即死于醫(yī)者之堂上也。夫天氣一日一夜。繞地環(huán)轉(zhuǎn)一周。逆則不過一周而死。況針刺之傷乎。簡案、三家所取義各異。未知孰是。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