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靈樞識》 陰陽清濁篇第四十

    諸本無篇字。馬云。陰陽者。陰經(jīng)陽經(jīng)也。陰經(jīng)受清氣。陽經(jīng)受濁氣。故名篇。

    夫一人者

    (止)

    其合為一耳

    張云。察之一人。亦有亂氣。況天下乎。故推于一人。即可以知天下。然則人己血氣本不一。而不一之理則一也。

    受谷者濁受氣者清

    馬云。凡人身之氣。始時受谷氣者。六腑也。其腑為濁。繼而谷氣化為精微之氣。從上而出。則受此精微之氣者。五臟也。其臟為清。張云。人身之氣有二。曰清氣。曰濁氣。濁氣者。

    谷氣也。故曰受谷者濁。清氣者。天氣也。故曰受氣者清。二者總稱真氣。刺節(jié)真邪篇曰。真氣者所受于天。

    與谷氣并而充身也。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氣。其大數(shù)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是指入者為天氣。出者為谷氣。

    清者注陰

    (止)

    命曰亂氣

    甲乙作清而濁者。下行于胃。是。張云。喉主天氣。故天之清氣。自喉而注陰。陰者止藏也。咽主地氣。故谷之濁氣。自咽而注陽。陽者六腑也。濁之清者。自內(nèi)而出。故上行。

    清之濁者。自外而入。故下行。

    一上一下。氣必交并。二者相合。而一有不正則亂氣出乎其中矣。汪云。本經(jīng)俱言陽清陰濁。此言陰清陽濁者。

    蓋以臟陰而腑陽。臟清而腑濁也。

    濁者有清清者有濁

    甲乙二者當(dāng)作中。

    氣之大別

    (止)

    內(nèi)精于海

    張云。大別言大概之分別也。上文以天氣谷氣厘清濁。而此言清中之濁。濁中之清。其所行復(fù)有不同也。清者上升。故注于肺。濁者下降。故走于胃。然而濁中有清。故胃之清氣。上出于口。以通呼吸津液。清中有濁。故肺之濁氣。下注于經(jīng)。以為血脈營衛(wèi)。而其積氣之所。乃在氣海間也。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

    何太陽濁甚乎

    諸本無太字。甲乙。濁、作獨。

    手太陽

    (止)

    獨受其濁

    張云。手太陽小腸也。小腸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谷。清濁未分。穢污所出。

    雖諸陽皆濁。而此其濁之濁者也。故曰。獨受陽之濁。手太陰肺也。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為清氣之所注。雖諸陰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此即上文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jīng)之義。足太陰脾也。胃司受納水谷。而脾受其氣以為運化。所以獨受其濁。而為清中之濁也。志云。

    空竅者。皮毛之汗空也。手太陰主周身之氣。走手空竅。以司呼吸開闔。應(yīng)天之道也。小腸受盛糟粕。濟泌別汁?;鵀槌?。下行于十二經(jīng)脈。應(yīng)地之道也。脾為倉廩之官。主輸運胃腑水谷之精汁。故諸陰皆清。而足太陰獨受其濁。

    清者其氣滑

    (止)

    調(diào)之也

    張云。此又以針下之氣。言清濁陰陽也。清者氣滑。針利于速。濁者氣澀。

    針利于遲。陰者在里。故宜深而留之。陽者在表。故宜淺而疾之。其或清中有濁。濁中有清。乃為清濁相干。

    當(dāng)察其孰微孰甚。而酌其數(shù)以調(diào)之也。志云。以數(shù)調(diào)之。與逆順篇之無失常數(shù)同義。簡案、逆順肥瘦篇曰。血濁氣澀者。深而留之。

    血清氣滑者。淺而疾之。與本節(jié)之義不同。馬張以表里解之。似牽強焉。豈本節(jié)陰陽字互誤耶。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