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證實驗錄》 黃連湯證

    孫某,男,55歲,南高村人。脘腹疼痛,已歷年余。

    痛時按之不減。起床睡覺,衣被稍冷便腹痛泄瀉,雜治不效。查閱所服之方,皆有干姜、肉桂等溫中之品。既屬寒證,何以服之不效?再詢之,知其干嘔惡心,口苦思飲。

    視其舌,邊尖紅赤,苔黃厚膩。診其脈,脈象弦滑。

    證候分析:受冷則腹痛泄瀉為腸寒之證,然口苦思飲,舌紅苔黃則屬胃熱之象。由此觀之,當(dāng)系上熱下寒,中脘痞塞之證,故屢投溫藥不效也,宜寒熱并用,苦辛同施。

    擬黃連湯原方:

    黃連4.5g 黨參15g 肉桂6g 干姜6g 半夏10g 炙草4.5g 紅棗3枚三劑

    二診:脘痛大減,畏寒亦輕,納運仍差,原方加神曲10g ,連服五劑而愈。

    按:《傷寒論》:“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鄙w脾胃居中州,為陰陽升降之樞紐,脾胃虛弱,則陰陽升降失常。陽在上不能下承于陰,則下寒者自寒,陰在下難以上交于陽,則上熱者自熱。

    故寒熱共用,辛苦同施,陰陽和順,而疼痛消失。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