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證實驗錄》 半夏瀉心湯證

    陳某,男,76歲,解原村人。心下痞滿已歷三載,食后噯逆吞酸,消化甚難。今年作鋇餐檢查,診斷為胃下垂、十二指腸潰瘍。服藥(不詳)已多,癥不見輕,反有不適之感。望其面色萎黃,體瘦如柴,額紋狀如核桃,舌淡紅,苔薄黃。切其脈,沉滑無力。診其腹,心下痞,臍周無壓痛。詢知食冷則脘脹益甚,大便溏薄,食熱則牙齦腫痛,眩暈頭痛。寒熱不耐,嬌氣無比。古有肺為嬌臟之稱,由是觀之,彼胃可謂嬌腑矣。

    審癥察脈,此乃中州虛弱,升降失司,形成上熱下寒之痞塞局面。論其治則,單純溫中祛寒或苦寒清泄皆不恰當(dāng),宜苦辛兼用,補中健脾。擬:

    半夏10g 黃芩6g 黃連3g 炙草6g 黨參10g 干姜6g 紅棗10枚三劑

    二診:痞滿大減,諸癥亦輕。上方再進三劑。

    按:半夏瀉心湯為調(diào)理胃腸寒熱兼以補虛之方。臨床使用,以心下痞滿,口苦心煩,冷則不適,脈象無力等寒熱夾雜者為宜。黃芩、黃連、干姜用量宜小不宜大。

    李映淮老師評語:半夏瀉心湯為治痞良方,一般有上吐下瀉、寒熱夾雜之癥。如吐瀉不屬主癥之上熱下寒,應(yīng)以黃連湯為宜。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 作者:
    王肯堂
  •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作者:
  • 《傷寒貫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涇)著。八卷。根據(jù)病證治法的不同,把《傷寒論》條文重編為正治法、權(quán)變法、斡旋法、救逆法、類病法、明辨法、雜治法等類。

    作者:
  • 作者:
    柯琴
  • (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廣生)著。四卷。首論癰疽的脈、因、癥、治、次依人體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種外科疾患的辨證處方。擴充了外科的治療范圍,豐富了外科的治療方法。

    作者:
    趙濂
  • 作者:
    江考卿
  • 《傷科匯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著。十二卷。匯集清以前各家之說參以家傳之法而成書。主要內(nèi)容有傷科理論、解剖、手法、內(nèi)外各證、醫(yī)案、用藥處方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