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寬葉紅門蘭
蘭科紅門蘭Orchis latifolia L.(L.salina Turcz.),以全草入藥。
內蒙古、黑龍江、甘肅、新疆、四川、西藏。
甘,平。
強心,補腎,生津,止渴,健脾胃。
煩躁口渴,不思飲食,月經(jīng)不調。用量3~4錢,水煎服。
虛勞貧血,頭暈,眼花。紅門蘭、盤龍參、黃精、何首烏各3錢,水煎服。
《內蒙古中草藥》
為蘭科植物蒙古紅門蘭的全草。秋季采收。
生于隰草地,分布內蒙古及東北地區(qū)。
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有鞘。穗狀花序頂生,緊密,多花,成為緊密粗大的穗;花淡紫紅色,唇瓣頂端3~4裂或微裂如波狀牙齒形,距圓錐狀或長的囊狀,比子房短或近等長。
強心,補腎,生津,止渴,健脾胃。治煩躁口渴,不思飲食,陰液不足,月經(jīng)不調。
治虛癆貧血,頭暈,眼花:紅門蘭、盤龍參、黃精、何首烏各三錢,水煎服。
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寬葉紅門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chis latifolia L.[O.saline Turcz.]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曬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30-3800m的山坡、林下、灌叢下或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寬葉紅門蘭,多年生草本,高12-40cm。塊莖粗大,肉質,圓柱狀,下部3-5掌裂。莖直立,粗壯。葉3-6枚,互生;長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先端鈍、漸尖或長漸尖?;ㄝ阒绷?,粗壯,數(shù)朵至20余朵花排成總狀花序;小苞片披針形;花紫紅色或粉紅色,不偏向一側;花被片橢圓形或狹卵狀長圓形,萼片近等大,長6-8mm,寬3-4mm,花瓣較萼片稍短;唇瓣寬卵形,前部不裂或微3裂;距圓筒狀,末端稍變狹,與子房平行;子房扭曲,合蕊柱短。
全草含糖類90%,蛋白質2.5%,脂肪0.4%,糖類中的80%為粘液質(mucus)及淀粉(starch),20%的游離糖和粗纖維。在粘液質中分得半乳糖(galactose),果糖(fructose),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及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游離糖中有棉子糖(raffinose),麥芽糖(maltose),蔗糖(sucrose),葡萄糖(dglucose)及木糖。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lysine)及纈氨酸(valine),但蛋氨酸(llinoleic acid)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在內的15種脂肪酸。
心;腎;胃經(jīng)
甘;平
補腎養(yǎng)陰;健脾益胃。主陰虛癆熱;煩躁口渴;不思飲食;月經(jīng)不調
內服:煎湯,9-12g。
《內蒙古中草藥》:強心,補腎,生津,止渴,健脾胃,治煩躁口渴,不思飲食,陰液不足,月經(jīng)不調。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寬葉紅門蘭
來源蘭科紅門蘭Orchis latifolia L.(L.salina Turcz.),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內蒙古、黑龍江、甘肅、新疆、四川、西藏。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強心,補腎,生津,止渴,健脾胃。
煩躁口渴,不思飲食,月經(jīng)不調。用量3~4錢,水煎服。
虛勞貧血,頭暈,眼花。紅門蘭、盤龍參、黃精、何首烏各3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紅門蘭拼音注音Hónɡ Mén Lán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蘭科植物蒙古紅門蘭的全草。秋季采收。
生境分布生于隰草地,分布內蒙古及東北地區(qū)。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葉互生,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有鞘。穗狀花序頂生,緊密,多花,成為緊密粗大的穗;花淡紫紅色,唇瓣頂端3~4裂或微裂如波狀牙齒形,距圓錐狀或長的囊狀,比子房短或近等長。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強心,補腎,生津,止渴,健脾胃。治煩躁口渴,不思飲食,陰液不足,月經(jīng)不調。
復方治虛癆貧血,頭暈,眼花:紅門蘭、盤龍參、黃精、何首烏各三錢,水煎服。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紅門蘭拼音注音Hónɡ Mén Lán英文名Herb of Marsh Orchis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藥材基源:為蘭科植物寬葉紅門蘭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chis latifolia L.[O.saline Turcz.]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曬干。
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630-3800m的山坡、林下、灌叢下或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等地。
原形態(tài)寬葉紅門蘭,多年生草本,高12-40cm。塊莖粗大,肉質,圓柱狀,下部3-5掌裂。莖直立,粗壯。葉3-6枚,互生;長橢圓形、披針形至線形,先端鈍、漸尖或長漸尖?;ㄝ阒绷?,粗壯,數(shù)朵至20余朵花排成總狀花序;小苞片披針形;花紫紅色或粉紅色,不偏向一側;花被片橢圓形或狹卵狀長圓形,萼片近等大,長6-8mm,寬3-4mm,花瓣較萼片稍短;唇瓣寬卵形,前部不裂或微3裂;距圓筒狀,末端稍變狹,與子房平行;子房扭曲,合蕊柱短。
化學成分全草含糖類90%,蛋白質2.5%,脂肪0.4%,糖類中的80%為粘液質(mucus)及淀粉(starch),20%的游離糖和粗纖維。在粘液質中分得半乳糖(galactose),果糖(fructose),甘露糖(mannose),木糖(xylose)及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游離糖中有棉子糖(raffinose),麥芽糖(maltose),蔗糖(sucrose),葡萄糖(dglucose)及木糖。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lysine)及纈氨酸(valine),但蛋氨酸(llinoleic acid)及棕櫚酸(palmitic acid)在內的15種脂肪酸。
歸經(jīng)心;腎;胃經(jīng)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腎養(yǎng)陰;健脾益胃。主陰虛癆熱;煩躁口渴;不思飲食;月經(jīng)不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
各家論述《內蒙古中草藥》:強心,補腎,生津,止渴,健脾胃,治煩躁口渴,不思飲食,陰液不足,月經(jīng)不調。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