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刺皮

    《中藥大辭典》:黃刺皮拼音注音Huánɡ Cì Pí別名

    黃三刺皮

    出處

    《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莖皮。4~5月間,開始出芽長葉時(shí),砍取較租的莖,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黃色皮層及韌皮層,曬干。

    生境分布

    生山地灌叢中。分布青海、甘肅、陜西、湖北、河南、河北。

    原形態(tài)

    落葉灌木,高約2米。老枝灰黃色,有稀疏細(xì)小疣狀突起,刺常單生,或無刺。葉厚,近圓形、矩圓形或?qū)挋E圓形,長3~6厘米,寬2.5~4厘米,先端圓鈍,基部圓形,邊緣有刺狀細(xì)鋸齒,上面暗黃綠色,下面亮黃綠色,無白粉;葉柄通常長2~4厘米??偁罨ㄐ蛴谢?5~30朵,連總花梗長3.5~6厘米;花黃色,徑約5~6毫米;萼片6,2輪;花瓣倒卵形,長3毫米;雄蕊6;子房有1~2胚珠。果序直立;漿果橢圓形,長6~7毫米,直徑約5毫米,紅色,無白粉。

    性味

    苦,寒。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治熱痢便血,濕熱黃疸,下肢腫痛,潮熱盜汗,風(fēng)火目痛,口糜,舌瘡,乳腺炎及癰瘡初起。

    復(fù)方

    ①治熱痢便血:黃刺皮錢半,赤芍三錢。水煎服。

    ②治濕熱黃疸:黃刺皮三錢,焦山梔三錢,大黃二錢。水煎服。

    ③治下肢腫痛:黃刺皮錢半,蒼術(shù)二錢。水煎服。

    ④治潮熱盜汗:黃刺皮錢半,知母三錢,熟地四錢,龜板四錢。水煎服。

    ⑤治風(fēng)火目痛,口糜,舌瘡:黃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

    ⑥治乳腺炎及各種癰瘡初起:黃刺皮研末,加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黃刺皮拼音注音Huánɡ Cì Pí別名

    黃三刺、黃檗、刺黃檗、山黃檗、黃三刺皮、吉尕爾、三顆針

    英文名Bark of Tangut Barberry出處

    出自《青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鮮黃小檗和甘肅小檗的根和枝內(nèi)皮。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2.Berberis diaphana Maxim.3.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

    采收和儲(chǔ)藏:根秋季采挖,去須根及泥土,取皮,切片,曬干。莖4-5月間出芽時(shí),砍取較粗的莖,刮去粗皮,去掉木心,取黃色皮層及韌皮層,曬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1700-2700m的高山灌叢中。

    2.生于海拔2500-3600m的山地灌叢中。

    3. 生于海拔1400-2800m的山坡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河南等地。

    2.分布于陜西、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3. 分布于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原形態(tài)

    1.直穗小檗,落葉灌木,高2-3m。幼枝常帶紅色,老枝灰色或黃褐色,圓柱形或有時(shí)略帶條棱,有極少的小疣點(diǎn),無刺或有刺,刺通常單一,不分叉,長0.5-1.5cm。葉3-5片簇生,近革質(zhì);柄長1-3cm;葉片寬倒卵形或近圓形,長2-5cm,寬1.5-4cm,先端圓鈍,基部近圓形,邊緣有20-50刺狀細(xì)鋸齒,齒距約1.5mm,上面暗綠色,下面亮黃綠色,兩面網(wǎng)脈明顯??偁罨ㄐ蛑绷ⅲL4-7cm,有花15-30朵,花梗長4-7mm;萼片花瓣?duì)?,外輪萼片披針形,?nèi)輪萼片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有1對腺體;雄蕊6,花藥先端平截;子房有l(wèi)-2個(gè)胚珠。果穗直立,漿果橢圓形,長6-7mm,成熟后紅色,無白粉?;ㄆ?—6月,果期7-9月。

    2.鮮黃小檗,落葉灌木,高1-3m。幼枝綠色,老枝灰黃色,具棱及疣狀突起,刺3叉,粗壯堅(jiān)硬,長1-2cm,干后淡黃色。葉3-5片簇生,堅(jiān)紙質(zhì);葉柄長1-3mm;葉片長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3.5cm,寬1-1.5cm,先端微鈍,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全緣或疏生少數(shù)不明顯的刺狀細(xì)鋸齒,齒距3-6mm,上面暗灰綠色,網(wǎng)脈隆起,下面灰色,被白粉?;▎紊?,或2-5朵簇生成近總狀花序,花梗長1.5-2cm,花鮮黃色,直徑1-1.5cm;萼片花瓣?duì)睿?輪,外輪較小,三角狀橢圓形,內(nèi)輪較大,長圓形,先端淺裂,呈二齒狀;雄蕊6,花藥先端平截;子房倒卵形,內(nèi)含6-10個(gè)胚珠。漿果卵狀長圓形,長1-1.2cm,鮮紅色或淡紅色,略被白粉,花柱宿存,斜彎。種子5-6顆?;ㄆ?月,果期8-9月。

    3.甘肅小檗,落葉灌木,高達(dá)3m。一年生枝后期鮮紅色,具條棱,二年生枝淡褐色,較細(xì)。刺單一或三分叉,長1-1.5cm。葉簇生;柄長5-15mm,生花序的短枝上的葉常無柄或近無柄;葉片近圓形或?qū)挼孤研?,長1.5-5cm,寬4-4.5cm,先端鈍,基部漸狹成柄,邊緣具疏刺齒,上面綠色,下面灰色,被白粉。總狀花序長達(dá)5cm,具花10-30朵,花梗長5-8mm,小苞片2,長1-1.5mm;萼片6,兩輪排列,外輪較小,不等大,內(nèi)輪較大,長3-4mm;花瓣6,黃色,橢圓形,內(nèi)輪花瓣先端淺裂,基部有1對腺體;雄蕊6,花藥瓣裂;子房1室,柱頭無柄。漿果紅色,長7-8mm,直徑5-6mm。種子2顆?;ㄆ?-6月,果期7-8月。

    化學(xué)成分

    1.直穗小檗根 含小檗堿(berberine)1.78%,小檗胺(berbamine)0.73%,還含掌葉防己堿(palmatine),藥根堿(jatrorrhizine),皮部含小檗堿4.46%。

    2.鮮黃小檗根 含小檗堿1.72%,小檗胺0.68%,還含掌葉防已堿、藥根堿。

    3.甘肅小檗 根含小檗堿2.74%,小檗胺1.88%,掌葉防己堿。

    歸經(jīng)

    肺;胃;大腸經(jīng)

    性味

    苦;性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解熱毒。主濕熱痢疾;黃疸;帶下;熱毒癰腫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湯洗;或含漱。

    復(fù)方

    ①治熱痢便血: 黃刺皮錢半,赤芍三錢。水煎服。②治濕熱黃疸: 黃刺皮三錢,焦山梔三錢,大黃二錢。水煎服。③治下肢腫痛: 黃刺皮錢半,蒼術(shù)二錢。水煎服。④治潮熱盜汗: 黃刺皮錢半,知母三錢,熟地四錢,龜板四錢。水煎服。⑤治風(fēng)火目痛,口糜,舌瘡:黃刺度煎汁外洗或含漱。⑥治乳腺炎及各種癰瘡初起: 黃刺皮研末, 加雞蛋清調(diào)敷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全國中草藥匯編》:白首烏拼音注音Bái Shǒu Wū別名山東何首烏、泰山何首烏來源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戟葉牛皮消Cynanchum bungei Decne.,以塊根入藥。4~5月或10~11月菜塊根,曬干。性味苦、甘、澀,微溫。功能主......
  • 《中藥大辭典》:白馬陰莖拼音注音Bái Mǎ Yīn Jīnɡ別名白馬莖(《本經(jīng)》)。出處《綱目》來源為馬科動(dòng)物馬的雄性外生殖器。原形態(tài)動(dòng)物形態(tài)詳“馬肉“條。炮制《雷公炮炙論》:“(白馬莖),臨用時(shí)以銅刀劈破作七片,將生羊血拌蒸半日,出曬干......
  • 《中藥大辭典》:白馬骨拼音注音Bái Mǎ Gǔ別名六月雪、路邊金(《寧鄉(xiāng)縣志》),滿天星((陽春縣志》),路邊雞(《草木便方》),六月冷、曲節(jié)草(《嶺南采藥錄》),路邊荊、魚骨刺、光骨刺、過路黃荊(《中醫(yī)藥實(shí)驗(yàn)研究》),硬骨柴(《江西民間......
  • 拼音注音Bái Mǎ Gǔ Gēn出處《植物名實(shí)圖考》來源為茜草科植物白馬骨或六月雪的根。夏、秋采收根部,洗凈。曬干,或鮮用。原形態(tài)植物形態(tài)詳“白馬骨“條。性味《草木便方》:“涼?!肮δ苤髦戊铒L(fēng),清熱,利濕。治偏正頭痛。牙痛,喉痛,目赤腫痛......
  • 拼音注音Bái Mǎ Zōnɡ Línɡ Huā來源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大白花杜鵑的花。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Rhododendron decorum Franch.采收和儲(chǔ)藏:春季花盛開時(shí)采摘,曬干。生境分布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