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張某,女,37歲,1991年3月1日初診。產(chǎn)后悲于子夭,不欲飲食,多噯逆,喜嘆息,大便二日一行,醫(yī)以為肝郁宿食,屢屢攻下消導,致脾胃生機益弱,氣血化生日少,非但胃納無增,反致心煩心悸,少寐多夢,自汗神疲等虛損癥狀接踵而至。易醫(yī),以為心脾兩虛,投養(yǎng)血歸脾丸多劑少效,遷延七月,日趨益重,遂赴忻求治。觀其面黃少華,精神萎靡,舌尖紅,苔薄白,語聲低微,呼吸氣促,腹診柔軟不痛,切脈沉弦細弱。
基于五臟相關,陰陽互根之理,本案病因原非脾虛,乃肝氣郁結。心氣、心陰兩虛。治宜舒肝達木,補心陰,益心氣。設木氣條達,心君氣陰充足,則土氣自舒,納運復常。擬劉紹武老師調(diào)心湯:
柴胡15g 黃芩10g 蘇子30g 黨參30g 甘草10g 川椒10g 百合30g 烏藥10g 瓜蔞30g 丹參30g 郁金10g 牡蠣30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紅棗lO枚
連進十劑。胃口大開,諸癥亦減,囑持方續(xù)服五劑。
按: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心肺居臨其上,正當太陽部位,其陽氣宣通,若日麗中天,暖光下照。而胃中所納水谷,實借其陽氣宣通之力,以運化精微而生氣血,傳送渣滓而為二便”,所謂益火生土是也。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習。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張某,女,37歲,1991年3月1日初診。產(chǎn)后悲于子夭,不欲飲食,多噯逆,喜嘆息,大便二日一行,醫(yī)以為肝郁宿食,屢屢攻下消導,致脾胃生機益弱,氣血化生日少,非但胃納無增,反致心煩心悸,少寐多夢,自汗神疲等虛損癥狀接踵而至。易醫(yī),以為心脾兩虛,投養(yǎng)血歸脾丸多劑少效,遷延七月,日趨益重,遂赴忻求治。觀其面黃少華,精神萎靡,舌尖紅,苔薄白,語聲低微,呼吸氣促,腹診柔軟不痛,切脈沉弦細弱。
基于五臟相關,陰陽互根之理,本案病因原非脾虛,乃肝氣郁結。心氣、心陰兩虛。治宜舒肝達木,補心陰,益心氣。設木氣條達,心君氣陰充足,則土氣自舒,納運復常。擬劉紹武老師調(diào)心湯:
柴胡15g 黃芩10g 蘇子30g 黨參30g 甘草10g 川椒10g 百合30g 烏藥10g 瓜蔞30g 丹參30g 郁金10g 牡蠣30g 麥冬15g 五味子10g 紅棗lO枚
連進十劑。胃口大開,諸癥亦減,囑持方續(xù)服五劑。
按: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心肺居臨其上,正當太陽部位,其陽氣宣通,若日麗中天,暖光下照。而胃中所納水谷,實借其陽氣宣通之力,以運化精微而生氣血,傳送渣滓而為二便”,所謂益火生土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