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證實驗錄》 陰陽兩虛發(fā)熱

    張某,男,57歲,忻縣預制廠工人。咳嗽氣短十載有余,近因外感癥狀加重,發(fā)熱不退,于1980年3月1日入住內(nèi)科。

    住院后檢查:體溫38.4℃,脈搏98次/分,呼吸30次/分,血壓130/90mmHg ,雙肺有干噦音,且伴有哮鳴音,右腋下可聞濕性噦音。X線胸片提示:兩肺紋理增粗、紊亂,陰影呈條索狀、斑點狀,肺動脈段明顯突出,右心室擴大。心電圖提示:電軸右偏,肺型P波。化驗血、尿常規(guī)均在正常范圍。診斷為肺氣腫、肺心病。經(jīng)抗感染、強心治療十日,未見明顯變化,遂行會診。

    發(fā)熱于午后至子夜,其不惡寒,知表邪已解??滔驴人詺舛蹋瑒觿t加劇,夜間明顯,痰多而不利,面色晦暗,眩暈失眠,胃納呆滯,口舌糜痛,小便頻數(shù),大便溏,日一行,口干唇燥,喜冷思飲。舌質(zhì)紅嫩無苔,脈來細數(shù)。

    脈癥分析:久病纏身,腎陰虧損,難以納氣歸根,故動則喘息,倦怠神疲。發(fā)熱眩暈,口舌糜痛,皆一派陰虛之象。然舌質(zhì)紅嫩潤滑,而非紅瘦干澀;大便溏,而非秘,是為陰陽俱虛之候也。,治當陰陽雙補,于滋陰壯水劑中少佐溫陽之品,擬腎氣湯加減:

    熟地15g 山藥15g 麥冬15g 山萸12g 茯苓10g 石膏15g 肉桂3g 二劑

    二診:身熱已退(36.1℃),口舌糜爛減輕,已不疼痛。

    仍動則喘息,眩暈寐差,口苦心煩。原方去肉桂,加黃芩10g ,丹皮10g ,地骨皮15g ,二劑。

    三診:身復熱(38.7℃),午后至子夜持續(xù)不降,舌又糜痛,不能人寐。詢之,知其發(fā)熱時雙足冷至臏膝,喜生冷,然食后痰涎頃刻增多。由此觀之,久病陰虛,陰損及陽,單純滋陰而不壯陽,則浮游之陽難以安宅。基于陰陽互根之理,宜壯水益火,務求陰陽平秘。復擬腎氣湯加減:

    熟地24g 山藥12g 麥冬15g 山萸12g 丹皮10g 茯苓10g 附子6g 肉桂6g 二劑

    四診:發(fā)熱盡退,肢溫神沛,咳喘亦輕,囑服金匱腎氣丸以善后。

    按:身熱于午后至子夜,熱時足c冷至膝,不烙不蒸,故非熱深厥深之陽明熱也。雖口干舌燥,思飲思冷。然非大渴引飲,且多食水果,痰即增多,由是觀之,證非實熱。

    乃虛熱也。蓋久病纏身,陰損及陽,腎不作強,不能納氣歸根而動則喘息、短氣不續(xù);脾失健運,難以散精化濕而食少痰多,眩暈便溏;心血不足則面晦無華,舌尖糜爛。

    心悸少寐,脈見細數(shù)。陰陽兩虛,則陰陽雙補,本屬正確之治,而惑于口苦心煩,去掉肉桂,并加苦寒之黃芩,致癥狀加重,實屬誤治。復用原法,諸癥始解??梢婈庩杻商撟C,惟滋陰益陽方能功成。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