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臨床肝移植》 第六節(jié) 活體部分供肝獲取法

    隨著兒童肝移植的興起和操作技術的日臻完善,在行兒童肝移植手術時,越來越多的肝移植中心采用切取活體的部分肝臟(一般為左外葉)作為供肝。在行活體部分供肝切取前,有必要對供體行動脈造影以明確供體的血管解剖,在具體手術操作上,與規(guī)則性左外葉切除一致。但有幾個需注意的問題。

    (1)肝門阻斷:行肝左外葉切除時,不宜行肝門阻斷,因為這樣可以保證不存在熱缺血時間,但可預置一阻斷管備意外時使用。切肝時,用蚊式鉗鉗夾兩側小量肝組織,兩側創(chuàng)面的管道組織同時給予結扎或縫扎。

    (2)可以在鐮狀韌帶右側擠壓剩余之肝臟,但切不可擠壓用于移植之左側肝臟。

    (3)一般應先游離肝臟,即先剪開左三角韌帶、左冠狀韌帶、鐮狀韌帶,使整個肝左外葉游離后再解剖肝門。

    (4)肝動脈處理:解剖出肝門后,往上游離肝動脈,在左肝動脈發(fā)出營養(yǎng)左內葉的動脈支的近心端游離左外葉動脈。由于左內葉通常有足夠的側支血管為其提供動脈血,所以,如果肝動脈左內支不太粗時,可以將其結扎,這樣一般不會出現(xiàn)肝左內葉缺血,同時可以獲得較長的左外葉動脈。另外,對起源于胃左動脈的左外葉動脈,必須加以保留。

    (5)門靜脈的處理:在肝動脈的后方,將門靜脈從周圍纖維組織中分離出來。因為門靜脈無彈性,分離時必須小心。門靜脈應該保留盡可能長的長度。

    (6)肝動脈和門靜脈游離完成后,再分離肝左靜脈。在肝左靜脈和肝中靜脈之間仔細解剖,可將肝左靜脈游離出來。同時可將一臍帶線繞過肝左靜脈,這樣既可以控制但又不阻斷肝左外葉的出汗血流(圖5-9)。

    活體部分供肝獲取法

    圖5-9 活體部分供肝獲取法

    1. 膽總管2.肝動脈3.門靜脈4.肝左靜脈

    (7)肝實質切開一半后,直視下在肝圓韌帶的基底部可見到膽管。要仔細解剖膽管,明確是單獨一支膽管還是兩支小膽管。

    (8)肝創(chuàng)面處理。兩側肝創(chuàng)面直接縫扎止血后,采用褥式縫合法加強。但近肝靜脈處不可采用褥式縫合,以防肝靜脈回流受阻。肝創(chuàng)面也可以采用纖維膠粘貼。

    (9)整個手術過程應維持肝左外葉的正常血流,直至快速將肝動脈、門靜脈和肝靜脈切斷。肝左外葉切取后,立即置于預備的冰鹽水中,用4℃UW溶液灌注肝動脈和門靜脈。灌注的同時,應對創(chuàng)面的滲液作進一步縫扎處理。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葉天士
  • 作者:
    周揚俊
  •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