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脈浮當(dāng)吐。)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
濕痰用蒼術(shù)。
老痰∶海石、半夏、栝蔞子、香附、五倍子。
熱痰用青黛、黃連。
食積痰∶神曲、麥 、山楂子。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痰在經(jīng)絡(luò)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發(fā)散之義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瀉亦不能去也。
氣實(shí)痰熱結(jié)在上者,則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兼郁者,此則難治矣。
膠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齏水、姜汁、醋少許,栝蔞散少許,加防風(fēng)、桔梗,皆升動(dòng)其氣,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 桔梗蘆 人參蘆 瓜蒂 砒(不甚用) 藜蘆 艾葉 末茶
上藥,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風(fēng)處行此法。
蘿卜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粗,入少油與蜜,旋至半溫。服后,以鵝翎探吐。凡用鵝翎,須以桐油浸,卻以皂角水洗去肥,曬干用之。
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后飲汁,以翎勾引吐,必須緊勒肚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藥。
許學(xué)士用蒼術(shù)治痰飲成窠囊一邊,行極效。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內(nèi)傷挾痰,必用人參、黃 、白術(shù)之屬,多用姜汁傳送?;蛴冒胂闹畬佟L撋跽?,宜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fēng),外證為多。
濕者多軟,如身倦而重之類。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bǔ)氣藥補(bǔ)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術(shù)、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則加人參、白術(shù)。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脾虛者,清中氣。二陳加白術(shù)之類,兼用提藥。
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yǎng),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眩暈嘈雜,乃火動(dòng)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類。
噫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上動(dòng)。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佐之。熱多者,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dá)。
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姜汁、竹瀝不可達(dá)。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宜用竹瀝。風(fēng)痰亦服竹瀝,又能養(yǎng)血。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痰結(jié)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加軟堅(jiān)咸藥。
杏仁 海石 桔梗 連翹 栝蔞仁
少佐樸硝,以姜汁、蜜、調(diào)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jié)痰能軟,頑痰能消??扇胪枳?、末子,不可入煎藥。
黃芩治熱痰,假以降其熱也。
竹瀝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luò)也。
枳實(shí)瀉痰,能沖墻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fēng)痰,濕痰,肩膊諸痛,然能損胃氣。食積痰實(shí)者,用之不宜多。
青礞石丸去濕痰,重在風(fēng)化硝。
潤(rùn)下丸降痰最妙。
陳皮(半斤,去白,以水化鹽半兩,拌陳皮,令得所煮,候干,炒燥。一方,不去白)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溫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姜湯下三十丸。
痰方∶
黃芩(空心) 香附 半夏(姜制) 貝母 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術(shù) 黃芩 香附 半夏 各等分,為末,粥丸。
燥濕痰方,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一兩) 半夏(一兩) 蛤粉(二兩) 青黛(為衣)
上為末,神曲糊丸。
痰嗽方∶
黃芩(一兩半,酒浸洗) 滑石(半兩) 貝母(一兩) 南星(一兩) 風(fēng)化硝(二錢半) 白芥子(半兩,去殼。)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導(dǎo)痰湯∶
半夏(四兩) 南星 橘皮 枳殼 赤茯苓(一兩) 甘草(半兩)
用生姜煎服之。
千緡湯
半夏(七枚泡制四片破之) 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 甘草(一寸炙) 生姜(如指大) 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 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濃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黃連化痰丸
黃連(一兩) 陳皮(五錢) 吳茱萸(一錢,酒浸) 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末,入桃仁二十四個(gè),研如泥,和勻,神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姜湯送下。
消痰方
益元散(七錢) 吳茱萸(三錢)
治郁痰方
白僵蠶 杏仁 栝蔞 訶子 貝母
(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齋、新甫)著。二卷。闡述傷科的病癥治療,凡方藥、手法、用具等,都有詳細(xì)的記述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脈浮當(dāng)吐。)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
濕痰用蒼術(shù)。
老痰∶海石、半夏、栝蔞子、香附、五倍子。
熱痰用青黛、黃連。
食積痰∶神曲、麥 、山楂子。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痰在經(jīng)絡(luò)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發(fā)散之義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瀉亦不能去也。
氣實(shí)痰熱結(jié)在上者,則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兼郁者,此則難治矣。
膠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齏水、姜汁、醋少許,栝蔞散少許,加防風(fēng)、桔梗,皆升動(dòng)其氣,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 桔梗蘆 人參蘆 瓜蒂 砒(不甚用) 藜蘆 艾葉 末茶
上藥,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于不通風(fēng)處行此法。
蘿卜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粗,入少油與蜜,旋至半溫。服后,以鵝翎探吐。凡用鵝翎,須以桐油浸,卻以皂角水洗去肥,曬干用之。
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后飲汁,以翎勾引吐,必須緊勒肚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藥。
許學(xué)士用蒼術(shù)治痰飲成窠囊一邊,行極效。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內(nèi)傷挾痰,必用人參、黃 、白術(shù)之屬,多用姜汁傳送?;蛴冒胂闹畬佟L撋跽?,宜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fēng),外證為多。
濕者多軟,如身倦而重之類。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bǔ)氣藥補(bǔ)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術(shù)、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則加人參、白術(shù)。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脾虛者,清中氣。二陳加白術(shù)之類,兼用提藥。
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yǎng),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眩暈嘈雜,乃火動(dòng)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類。
噫氣吞酸,此系食郁有熱,火氣上動(dòng)。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佐之。熱多者,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dá)。
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姜汁、竹瀝不可達(dá)。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宜用竹瀝。風(fēng)痰亦服竹瀝,又能養(yǎng)血。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痰結(jié)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加軟堅(jiān)咸藥。
杏仁 海石 桔梗 連翹 栝蔞仁
少佐樸硝,以姜汁、蜜、調(diào)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jié)痰能軟,頑痰能消??扇胪枳?、末子,不可入煎藥。
黃芩治熱痰,假以降其熱也。
竹瀝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經(jīng)絡(luò)也。
枳實(shí)瀉痰,能沖墻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fēng)痰,濕痰,肩膊諸痛,然能損胃氣。食積痰實(shí)者,用之不宜多。
青礞石丸去濕痰,重在風(fēng)化硝。
潤(rùn)下丸降痰最妙。
陳皮(半斤,去白,以水化鹽半兩,拌陳皮,令得所煮,候干,炒燥。一方,不去白) 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溫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姜湯下三十丸。
痰方∶
黃芩(空心) 香附 半夏(姜制) 貝母 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術(shù) 黃芩 香附 半夏 各等分,為末,粥丸。
燥濕痰方,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一兩) 半夏(一兩) 蛤粉(二兩) 青黛(為衣)
上為末,神曲糊丸。
痰嗽方∶
黃芩(一兩半,酒浸洗) 滑石(半兩) 貝母(一兩) 南星(一兩) 風(fēng)化硝(二錢半) 白芥子(半兩,去殼。)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導(dǎo)痰湯∶
半夏(四兩) 南星 橘皮 枳殼 赤茯苓(一兩) 甘草(半兩)
用生姜煎服之。
千緡湯
半夏(七枚泡制四片破之) 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 甘草(一寸炙) 生姜(如指大) 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 半夏 滑石 輕粉(各三錢) 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濃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黃連化痰丸
黃連(一兩) 陳皮(五錢) 吳茱萸(一錢,酒浸) 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末,入桃仁二十四個(gè),研如泥,和勻,神曲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姜湯送下。
消痰方
益元散(七錢) 吳茱萸(三錢)
治郁痰方
白僵蠶 杏仁 栝蔞 訶子 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