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地牯牛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地牯牛拼音注音Dì Gǔ Niú別名

    倒推車、倒退牛、地股牛、山老牛、蟻獅、蟻地獄、地拱、沙虱、沙挼子、搖搖鍋、砂牛、倒后蟲、退退窩窩、啊嘍嘍

    來(lái)源

    脈翅目蛟蜻蛉科昆蟲中華東蟻蛉Euroleon sinicus (Navas)幼蟲蟻獅的活體或干燥全體。春秋二季從砂土中刨出,新瓦焙干或鮮用。

    性味

    咸,涼。有毒。

    功能主治

    平肝息風(fēng),解熱鎮(zhèn)痙,拔毒消腫。用于高血壓病,中風(fēng),小兒高熱,驚厥,瘧疾,泌尿道感染,竹木刺、異物入肉不出,骨折;外用治中耳炎,癰瘡,無(wú)名腫毒。

    用法用量

    1~2分。外用適量,焙干研粉敷患處。

    摘錄《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中藥大辭典》:地牯牛拼音注音Dì Gǔ Niú別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本草拾遺》),沙谷牛(《生草藥性備要》),沙牛(《本草求原》),蟻獅(《動(dòng)物學(xué)大辭典》),砂牛蟲(《陸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藥手冊(cè)》),地拱(《四川中藥志》)。

    出處

    《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來(lái)源

    為蛟蜻蛉科昆蟲蛟蜻蛉幼蟲。全年均可捕得。捕捉后殺死晾干備用。

    原形態(tài)

    蛟蜻蛉,又名:蟻蛉。

    體細(xì)長(zhǎng),略似蜻蛉。長(zhǎng)約4厘米,黑褐色。頭部有大的復(fù)眼1對(duì),無(wú)單眼;觸角1對(duì),呈棍棒狀,黑色;口器適于咀嚼。前胸能活動(dòng),胸背部有翅2對(duì),膜質(zhì),翅脈網(wǎng)狀;前翅透明,翅脈黑褐色;四翅均有卵形的白色緣紋。胸足3對(duì)。腹部細(xì)長(zhǎng)。幼蟲形似蜘蛛,體長(zhǎng)約18毫米,體上有黑褐色花紋;頭、胸較小,口器咀嚼式,有鉗狀的顎;無(wú)翅,胸足5對(duì),腹部較大。全身有較多的毛。

    成蟲生活于草叢中,多于黃昏時(shí)飛行,有趨旋旋旋旋光性。幼蟲常居于巖穴下、屋榆下之干燥的砂地上,營(yíng)盆狀的穴,潛伏于穴底,待小昆蟲墮入穴中,即行捕食。墮入之昆蟲,以蟻為多,故有蟻獅之稱。

    性味

    辛咸,溫,有毒。

    ①《本草拾遺》:"有毒。"

    ②《陸川本草》:"平,淡。"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咸,有毒。"

    功能主治

    治砂淋,瘧疾,疔瘡,瘰疬。

    ①《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竊,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②《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③《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

    ④《陸川本草》:"治小兒風(fēng)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⑤《四川中藥志》:"治瘴塊,瘧母,大便閉結(jié)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0.5~1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搗爛敷。

    復(fù)方

    ①治瘧疾:地枯牛十一個(gè)。兌酒吞服,在發(fā)瘧疾前半小時(shí)服一次。慢性瘧疾,得服一星期。

    ②治小兒瘧疾:地枯牛七個(gè)。炒香為末,開(kāi)水吞下。

    ③治疔毒:地枯牛七個(gè)。以六個(gè)搗絨敷疔頂,另一個(gè)不搗放疔頭上,用布包好。(①方以下出《貴州省中醫(yī)驗(yàn)方秘方》)

    ④治瘰疬破爛: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許,捶爛敷瘡,用膏藥蓋之。(《生草藥性備要》)

    ⑤治竹木刺及鐵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處。(《四川中藥志》)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地牯牛拼音注音Dì Gǔ Niú別名

    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沙谷牛、沙牛、蟻獅、金沙牛、地拱、沙貓

    英文名antlion出處

    1.出自《民間常用草藥匯編》2.《本草拾遺》:砂挼子,有毒,殺飛禽走獸,合射罔用之。生砂石中,作旋孔,有蟲子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一名倒行狗子。性好睡,亦呼為睡蟲。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蟻蛉科動(dòng)物黃足蟻蛉的幼蟲。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Hagenomyia micans(Maclchlan)

    采收和儲(chǔ)藏:春、秋季捕捉,鮮用,或用沸水燙死,曬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蟲生活于草叢中多于黃昏時(shí)飛行,幼蟲居于干燥砂地土中營(yíng)漏斗狀穴,潛伏穴底,待小昆蟲墮入,即捕食。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及臺(tái)灣、四川等地。

    原形態(tài)

    黃足蟻蛉,體長(zhǎng)32mm,翅展73mm。身體瘦長(zhǎng),似晴蜓。頭寬于前胸,兩復(fù)眼褐色,頭黑色,口器黃色,觸角棒狀黑色,柄節(jié)黃色。前胸黃色,背面有兩條寬的褐色縱帶,前胸有黃色長(zhǎng)毛。中后胸黑色,明顯大于前胸。足黃色,并有黃色長(zhǎng)毛翅透明,有淡彩色的反光,翅膜質(zhì)柔弱。前后翅形狀大小和翅脈相似,翅脈黃色。腹部暗褐色。幼蟲形似蜘蛛,體長(zhǎng)6-18mm,土黃色至污白色,有黑褐色花紋,身上有散生和叢生的黑褐色硬毛,頭部有1對(duì)鉗狀的顎,無(wú)翅,胸足3對(duì),腹部較大。

    性狀

    性狀鑒別,蟲體呈圭黃色及污褐色,多為半透明的軀殼,內(nèi)臟部分極少,體上有黑褐色的花紋。

    歸經(jīng)

    膀胱經(jīng)

    性味

    味辛;咸;性平;有毒

    功能主治

    通淋;截瘧;軟堅(jiān)消癥;拔毒去腐。主砂淋;瘧疾;瘧母;腹腔癥塊;瘰疬結(jié)核;陰疽久潰不倒斂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研末,1.5-5g(或3-10只)。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疬,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3.《民間常用草藥匯編》:退瘡管。

    4.《陸川本草》:治小兒風(fēng)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5.《四川中藥志》:治癥塊,瘧母,大便閉結(jié)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Chòu Lěnɡ Shān別名臭松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松科植物臭冷杉的葉、樹(shù)皮。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Abies nehrolepis (Trautv.)Maxim.[A.sibirica Ledeb.bar.nephrolepis T......
  • 《全國(guó)中草藥匯編》:臭威靈別名大葉兔耳風(fēng)、威靈仙[云南]來(lái)源菊科風(fēng)毛菊屬植物棉毛風(fēng)毛菊Saussurea lanuginosa Vant.,以根入藥。夏秋采集,洗凈切碎曬干。性味甘、辛,溫。功能主治潤(rùn)肺止咳,解毒止痛。用于肺結(jié)核,支氣管炎,......
  • 拼音注音Chòu Shān Niú Bànɡ來(lái)源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Synurus deltoides (Ait.) Nadai [Ono-pordum deltoides Ait;Synurus pu......
  • 《中藥大辭典》:臭山羊拼音注音Chòu Shān Yánɡ別名臭常山(《中國(guó)植物圖鑒》),臭苗(《中國(guó)藥植志》),大山羊、騷牯羊、地梔子、梔子黃(《貴州民間方藥集》),和常山(《中藥志》),大騷羊(《貴陽(yáng)民間藥草》),白胡椒、大素藥(《貴州......
  • 別名和常山、胡椒樹(shù)、日本常山來(lái)源蕓香科臭常山屬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以根、莖、葉入藥。根、莖四季可采,曬干;葉夏秋采集,鮮用。性味苦、辛,涼。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截瘧,止痛,安神。用于風(fēng)熱感冒,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腫痛,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