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金匱方歌括》 甘草瀉心湯

    作者: 陳念祖

    治狐惑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嗄。宜此湯。蝕于下部則苦參湯洗之。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甘草(四兩。炙。)黃芩干姜人參(各三兩。)半夏(半升。)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傷寒(論中)甘草瀉心湯。卻妙增參三兩匡。彼治痞成下利甚。此醫(yī)狐惑探源方。

    元犀按。蟲(chóng)有情識(shí)。故能亂有情識(shí)之心臟。而生疑惑矣。蟲(chóng)為血化之物。故仍歸于主血之心熱。雜以辛苦之味。名曰瀉心。意深哉。

更多中醫(yī)書(shū)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