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經(jīng)絡全書》 五、〔心〕

    作者: 沈子祿、徐師曾撰

    (形如未敷蓮花,居肺下膈上,附著于脊中第五椎)《靈樞》曰∶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心為手少陰經(jīng),故脈發(fā)于心中),出屬心系(心當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連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連脾、肝、腎。故心通五臟之氣,而為之主也),下膈,絡小腸(心與小腸為表里,故下膈,當臍上三寸下脘之分,絡小腸也);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支者,從心系出任脈之外,上行挾咽,系目系,以合于目內);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直者,經(jīng)之正脈也,此自前心系復上肺,由足少陽淵腋之次出腋下,上行極泉穴,手少陰經(jīng)行于外始此),下循內后廉,行太陰、心主之后( 內后廉,青靈穴也。手之三陰,少陰居太陰、厥陰后),下肘內,循臂內后廉(少海、靈道等穴)、抵掌后銳骨之端(手腕下踝為銳骨,神門穴也),入掌內后廉(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沖穴也,少陰經(jīng)止于此,乃交小指外側,而接乎手太陽經(jīng)也)。其別,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別而上行,循經(jīng)入于心中,系舌本,屬目系。其實則支膈,虛則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別走太陽也(手少陰之絡,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別走手太陽者也。此經(jīng)入心下膈,故邪實則支膈,謂膈間若有所支而不暢也。其支者上系舌本,故虛則不能言,當取通里,或補或泄,以治之也)。其正別入淵腋兩筋之間,屬于心,上走喉嚨,出于面,合目內 ,此為四合也(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二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于心,與手太陽之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于咽,出于面,合于目內 ,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此六合之四)。其筋起于小指之內側(少沖之次),結于銳骨(神門次也),上結肘內廉(少海穴也),上入腋(極泉之穴),交太陰,挾乳里(交手太陰之筋,斜絡挾乳內行。此經(jīng)自指至腋,皆剛筋也),結于胸中,循臂(當作賁),下系于臍(自乳里內行,結于胸中,與三陰之筋合。蓋心主、少陰之筋,皆與太陰合于賁而下行也)。是動則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 臂內后廉痛厥,掌中熱。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虛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時珍
  • 作者:
    趙學敏
  • 作者:
    葉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