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查古籍
《溫熱經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經》,張仲景等之說為經,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斑、丹火毒,皆熱邪積久,郁于皮膚,輕為細斑,重為丹毒。如錦紋赤色,便秘心煩,風熱搏于榮血而成。自內出游四肢易治,四肢走入心腹難治。甚者排針刺出惡血,否則肌肉糜爛。
主方
防風玄參黃芩梔子生地黃芍藥牛蒡子連翹(各一錢)枳殼荊芥(各七分),上水煎服。
防風通圣散治丹毒(方見中風)。
白虎湯丹毒渴甚(方見傷寒)。
簡便方寒水石滑石黃柏(等分)青黛(減半)芭蕉或冬青葉汁調敷。
又大黃末、樸硝同研,水調敷。
又赤小豆為末,雞子清調。
又慎火草(俗名火丹草)搗敷。
又灶心土(一錢),淡豆豉末(五分),麻油調。
又木鱉子煎油敷,最效(方見幼科火灼瘡)。與外科丹毒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