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shuō),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治面黑痣用江米十粒,半夏五分,共為細(xì)末。用水調(diào)成膏子少許,用鉆尖挑在黑痣頭上,待干,剝?nèi)ズ谄?,如有黑,再照前點(diǎn),如無(wú),再不必點(diǎn)。
又方 用黃瓜割開(kāi)去瓤,入皮硝于瓜內(nèi)填滿,外以繩密縛周固,懸于無(wú)日風(fēng)吹之處,下以盆盛之,瓜內(nèi)水流入盆內(nèi),涂于痣上。或以新瓷碗盤角鋒,略去痣上浮皮,以前水涂之,皆效。
治雀子斑用霜梅肉、櫻桃枝、豬牙皂角、紫背浮萍各等分,研為細(xì)末,如常洗面,其斑自去。
治面上瘡用好白芷一味為末,好酒調(diào),涂瘡上,待干,以井水潤(rùn)濕之,掃去再涂新者。連易三四次,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