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支正二穴,在手太陽腕后五寸,去養(yǎng)老穴四寸陷者中。灸五壯。主驚恐悲愁,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也。秦承祖云∶兼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等病。
側(cè)人形第三圖(圖缺)
巨虛二穴,在三里穴下三寸, 骨外,大筋內(nèi);筋骨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腳脛酸痛,屈伸難,不能久立。甄權(quán)云∶主六氣不足,偏風(fēng), 腿腳不能相隨也。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而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岐伯答曰∶夫人噎病者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利,故令氣隔不調(diào)成噎疾。氣噎,灸膻中,在兩乳間;憂噎,灸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食噎,灸乳根,在兩乳下各一寸六分;勞噎,灸膈愈,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思噎,灸天府,在腋下三寸。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gè)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支正二穴,在手太陽腕后五寸,去養(yǎng)老穴四寸陷者中。灸五壯。主驚恐悲愁,肘臂攣,難屈伸,手不握,十指盡痛也。秦承祖云∶兼主五勞,四肢力弱,虛乏等病。
側(cè)人形第三圖(圖缺)
巨虛二穴,在三里穴下三寸, 骨外,大筋內(nèi);筋骨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腳脛酸痛,屈伸難,不能久立。甄權(quán)云∶主六氣不足,偏風(fēng), 腿腳不能相隨也。
黃帝問岐伯曰∶凡人患噎疾,百味珍饌不能而食者,灸何穴而立得其愈?岐伯答曰∶夫人噎病者五般∶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曰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此皆由陰陽不和,三焦隔絕,津液不利,故令氣隔不調(diào)成噎疾。氣噎,灸膻中,在兩乳間;憂噎,灸心俞,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食噎,灸乳根,在兩乳下各一寸六分;勞噎,灸膈愈,在第七椎下兩旁各一寸半;思噎,灸天府,在腋下三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