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按以下四篇論奇恒之為病。篇名病能者。言奇病之不因于四時六氣。而能為臟腑經(jīng)脈作病也。疏五過論曰。上經(jīng)下經(jīng)。揆度陰陽。奇恒五中。決以明堂。審于終始??梢詸M行。方盛衰論曰。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zhuǎn)神明。必清必靜。上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澀寒溫之意。

    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蓋言本經(jīng)之上經(jīng)。論氣之通于天。下經(jīng)言病之變化。臨病之士。

    審證辨脈。察色觀形。分時候氣。別正甄邪。再當比類奇恒。合之病能。診可十全。方為得道。是以本卷一十五篇。自熱病論至厥論。論疾病之變化。而以奇恒四篇。續(xù)于其后。謂疾病變化之外。而又有奇恒之病。診恒病之脈證。又當合參之于病能。庶不致有五過四失之誤。首論胃脘癰者。言榮衛(wèi)血氣。由陽明之所生。血氣壅逆。則為癰腫之病。與外感四時六淫內(nèi)傷五志七情之不同也。張兆璜曰。病能者。言奇病之形能也。)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

    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胃脈者。手太陰之右關脈也。人迎者。結(jié)喉兩旁之動脈也。蓋胃氣逆。則不能至于手太陰。而胃脈沉細矣。氣逆于胃。則人迎甚盛。人迎甚盛。則熱聚于胃矣。)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人迎者。胃之動脈也。故胃氣逆。則人迎脈盛。熱聚于胃口而不行。則留滯而為癰矣。)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臟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此言胃不和而臥不安也。夫五臟所以藏精者也。精者胃腑水谷之所生。而分走于五臟。如臟有所傷。乃精有所往而不受。則為臥不安矣。

    蓋五味入胃。津液各走其道。是胃腑所生之精。能分寄于五臟則安。逆留于胃。即為臥不安之病。上節(jié)論胃中氣逆。則為脘癰。此言胃腑精逆。則臥有所不安。是奇恒之道。如璇璣玉衡。神轉(zhuǎn)不回。如回而不轉(zhuǎn)。則失其相生之機。如有所留阻。則為癰逆之病。故人不能少空懸其病也。張兆璜曰。夫百病之始生。必起于燥濕寒暑風雨。陰陽喜怒。飲食居處。而又有奇恒之病。故人不能少懸其病。玉師曰。奇恒之病。病經(jīng)氣之厥逆。血氣生于胃腑水谷之精。故先論陽明精氣之逆。)帝曰。人之不得偃臥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臟之蓋也。肺氣盛則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論在奇恒陰陽中。(此言肺氣逆而為病也。臟真高于肺。為五臟之華蓋。朝百脈而輸精于臟腑。肺氣逆則氣盛而脈大。脈大則不得偃臥矣。偃、仰也。奇恒陰陽中。謂玉機諸論篇中。言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也。張兆璜曰。此處提奇恒二字。)帝曰。

    有病厥者。診右脈沉而緊。左脈浮而遲。不然。病主安在。(此論腎氣逆而為病也。夫左脈主血當沉。右脈主氣當浮。今脈不然。其所主之病安在。)岐伯曰。冬診之。右脈固當沉緊。此應四時。左脈浮而遲。此逆四時。在左當主病在腎。頗關在肺。當腰痛也(脈合四時。故冬診之。左右脈皆當沉緊。今左脈反浮而遲。是逆四時之氣矣。腎主冬氣。而又反浮在左。故當主病在腎。頗關涉于肺。當為腰痛之病。)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陰脈貫腎絡肺。今得肺脈。腎為之病。

    故腎為腰痛之病也。(行奇恒之法。以太陰始。五臟相通。移皆有次。是水谷所生之精氣。先至于手太陰。太陰肺金。相生而順傳于腎。腎當復傳之于肝。今反見浮遲之肺脈。是腎臟有病。而氣反還逆之于母臟。故當主腎病之腰痛。而頗關涉之于肺也。)帝曰。善。有病頸癰者?;蚴沃?。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經(jīng)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

    此言五臟相通。雖順傳有次。然不得相生之正氣。而反受母臟之寒邪。則為癰腫之病矣。)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等、類也。癰雖同名。而為病之因。各有其類。)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靈樞癰疽篇曰。陰陽已張。因息乃行。

    又曰。寒邪客于經(jīng)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故癰腫。蓋言邪客于脈絡之中而為癰腫者。宜用針開除以去之。夫腎脈上貫肝膈。腎與肝脈。皆循喉嚨入頏顙。故癰腫在頸。此病因于腎也。)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肝藏之血。行于皮膚氣分。如腎藏之寒邪。順傳于肝。肝氣盛而血聚于皮膚之間而為癰腫者。宜石而瀉之。蓋石者。

    砭其皮膚出血。針者。刺入經(jīng)穴之中。故病在脈絡者宜針。病在皮膚者宜石。是以同病異治而皆已也。張兆璜曰。陷下者又宜灸。始言針灸而后只言針石者。蓋此篇論五臟之相傳。而腎藏之氣已傳于肝。故只宜針宜石。設或有回陷于腎者。又當灸之。此雖不明言。蓋欲人意會。讀者宜潛心參究。不可輕忽一字。)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經(jīng)曰。

    肝移寒于心???。膈中。又肝病者善怒。此肝雖順傳于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氣。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為怒狂。)岐伯曰。生于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折、屈逆也。決、流行也。本經(jīng)曰。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此言肝氣上逆。則陽氣暴折而不得出。陽氣難于流行。則肝氣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

    陽明者常動。巨陽少陽不動。不動而動大疾。此其候也。(心為陽中之太陽。巨陽者。心之標陽也。少陽者。肝之表氣也。

    夫陽明乃胃之悍氣。故獨動而不休。巨陽少陽不動者也。今不動之氣。反動而大疾。故使人怒狂也。)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奪其食即已。夫食入于陰。長氣于陽。故奪其食則已。(食氣入胃。散精于肝。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

    毛脈合精。行氣于腑。是食入于陰。而長氣于陽也。此言巨陽少陽。受氣于心肝二臟之陰。肝心之氣上逆。以致巨陽少陽之動大疾。故奪其食。則陰氣衰而陽動息矣。)使之服以生鐵落為飲。夫生鐵落者。下氣疾也。(夫所謂怒狂者。肝邪上乘于心。鐵乃烏金。能伐肝木。故下肝氣之疾速也。)帝曰。善。有病身熱懈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酒風。(此言脾氣逆而為病也。夫飲酒數(shù)醉。氣聚于脾中。熱盛于中。故熱遍于身。而四肢懈墮也。熱盛則生風。風熱相搏。是以汗出如浴。而惡風少氣。張兆璜曰。飲酒者。先充絡脈。從絡脈而反逆于脾中。在心主脈。

    是從心氣之傳于脾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澤瀉術各十分。麋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后飯。(酒氣聚于脾。

    則不能上輸于肺。而下輸膀胱矣。易曰。山澤通氣。澤瀉服之。能行水上。如澤氣之上升為云。而復下瀉為雨也。術乃山之精。得山土之氣。能通散脾氣于四旁。麋銜草。有風不偃。無風獨搖。能去風除濕者也。合三指撮者。三乃木之生數(shù)。取制化土氣之義。后飯者。復以谷氣助脾也。夫奇恒之病。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今論胃腑所生之精氣。以太陰始。而順傳于腎。腎傳之肝。肝傳之心。心傳之脾。是五臟相通。移皆有次。而又有不得偃臥腰痛頸癰諸病。是四時六淫。七情五志之外。而有奇恒之逆?zhèn)鳌F婧阒?。而又有順傳之奇病。故人不能虛懸其病也。按本?jīng)八十一篇。內(nèi)論疾病者。只二十有奇。而論奇恒者有十篇。當知人之生病也。多起于厥逆。)所謂深之細者。其中手如針也。摩之切之。

    聚者堅也。搏者大也。(此論切求奇恒之脈法也。夫胃腑五臟之病能者。其氣逆者。其脈沉細。故所謂沉之而細者。其應手如針之細而沉也。再按而摩之。切而求之。如胃精之聚于胃。脾氣之聚于脾者。其脈堅牢而不鼓也。又如肺氣之盛。

    腎氣之上搏于肝。肝氣之上搏于心者。其脈應指而大也。)上經(jīng)者。言氣之通天也。下經(jīng)者。言病之變化也。金匱者。決死生也。(上經(jīng)者。謂上古天真。生氣通天。至六節(jié)藏象藏氣法時諸篇。論人之臟腑陰陽。地之九州九野。其氣皆通于天氣。下經(jīng)者。謂通評虛實以下。至于脈解諸篇。論疾病之變化。金匱者。如金匱真言。脈要精微、平人氣象諸篇。論脈理之要妙。以決死生之分。藏之金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故曰。金匱者。所以決死生也。按本經(jīng)以七七四十九篇。為上下經(jīng)。后附論刺論穴。論五運六氣。五過四失。如易之以八八六十四卦。分上下經(jīng)。而后附系辭說卦諸篇之義。

    張兆璜曰。按新校正云。晉皇甫士安序甲乙經(jīng)云。素問亦有亡失。隋人全元起注本。亦無第七卷。唐時王冰。以天元紀大論、五營運論、六微旨論、氣交變論、五常政論、六元政紀論、至真要論七篇。乃陰陽大論之文。取以補所亡之卷。

    是以上經(jīng)下經(jīng)之說。不合八十一篇之平分也。)揆度者。切度之也。奇恒者。言奇病也。(揆度者。切度奇恒之脈病。奇恒者。言奇病之異于恒常也。)所謂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恒者。得以四時死也。(所謂奇者。病五臟之厥逆。

    不得以四時之氣應之。所謂恒者。奇恒之勢。乃六十首。亦得以四時之氣。而為死生之期。)所謂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脈理也。度者。得其病處。以四時度之也。(揆度奇恒。所指不同。故當切求其脈理。而復度其病處。如本篇論五臟之病能。當摩之切之。以脈求之。如太陽之腫腰椎。少陽之心脅痛。陽明之振寒。太陰之病脹。又當?shù)闷洳√帯6运臅r度之。)

更多中醫(yī)書籍